《无酒不欢的汉朝人(下)》
“祭的物质条件是酒与肉。”汉代统治者仍秉持春秋时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执政理念,所以汉代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对神祇、山川和先人的祭祀。
祭祀婚丧饮酒风俗
庄严肃穆的祭祀酒俗 在献祭的祭品中酒是不可或缺的。汉代皇帝立秋时要“上酎祭宗庙”,“酎”是一种经过多次复酿而成的上等美酒。除祭祀宗庙外,皇帝还要以酒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等。汉代官员为了求雨、祈福,也经常祭祀名山大川。《后汉书·明帝纪》载“自春以来,时雨不降,……二千石分祷五岳四渎”,祭品主要是“旨酒欣欣,播炙芳芳”。此外,汉代官方还有常祭,如《后汉书·礼仪志上》载官方祭祀日神的风俗“朔前后各二日,皆牵羊酒至社下以祭日”。汉代平民也有祭祀神灵的风俗,在《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载了民间社日富人、平常人家和贫民祭祀的情景。
祭祀中用酒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各等级的祭祀用酒基本都包括备酒、献酒和酹酒三个环节。重大祭祀活动用的酒需要提前8个月酿造,由太官、汤官主管,对酒的品质与数量也有严格要求,官员和百姓祭祀备酒也都采用自己所能承受的高品质的酒类。重要祭祀中献酒要用“三献”之礼,也就是要献酒三次,君臣按等级、家族以辈分依次献酒。如《续汉书·百官志》记载在汉代的由光禄勋、太尉掌管郊祀三献之礼。一般的祭祀活动虽无需三次献酒,但也一定要献酒,如《四民月令》载“及祀日,进酒降神”。酹酒即洒酒于地,是祭祀的最后一个环节,酹酒由尊者或长者进行。酹酒者须仪态恭肃,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圆弧形,用酒在地上酹成“心”字形。酹酒结束,祭祀仪式才算完成。
隆重喜庆的婚嫁酒俗 婚礼是喜庆之礼,《汉书·宣帝纪》载“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汉代的婚礼基本承袭了先秦的“六礼”程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微、请期、亲迎,每个程序都有饮酒成礼的礼仪要求。《史记·项羽纪》载“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指的就是纳彩酒。皇室贵族的婚礼隆重奢华,礼仪完备;平民则大多不拘泥于“六礼”。婚礼饮酒风俗中最重要的是婚宴饮酒和新婚夫妇饮合卺酒。婚宴“非酒不行”,皇室贵族和豪强人家婚礼规模宏大,费用奢侈,即使贫困百姓在婚礼时也要竭力办好婚礼酒宴,《史记·陈丞相世家》载“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陈平结婚时家境贫寒,但还是要贷币筹办婚礼酒宴。合卺酒沿袭自先秦,“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将一个瓠瓜剖成两半,盛上酒,夫妻交杯共饮,象征夫妇永结同心,称为“合卺礼”,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礼节之一。《礼记·昏义》载“合卺而酳”,酳就是食毕进酒漱口的一种饮酒仪式,也指饮酒。
视死如生的丧葬酒俗 丧礼为至哀之礼,按儒家礼仪规定,服丧之人不得饮酒食肉,特别是国丧期间,全国都要停止娱乐活动,禁进酒肉,两汉皇帝国丧期间大抵如此。但汉代民间丧葬,仍有对吊丧宾客“娱之以乐,飨之以酒肉”的风俗。《盐铁论·散不足》载:“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辨,歌舞徘倡,连笑伎戏。”同时酒也是汉代丧葬中重要的随葬品。汉代人多迷信侍死如侍生,安葬时“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所以汉代随葬品中有大量的贮酒器、饮酒器与美酒,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河北满城汉墓、洛阳烧沟汉墓等均有大量出土。河北满城汉墓出土33个陶缸,缸上书写“黍酒”“稻酒”等字样,为典型随葬酒器。
“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在汉代酒与各种礼仪活动密不可分,因而有“百礼之会,非酒不行”的说法,有代表性的礼仪活动有朝觐礼、籍田礼、射礼、冠礼等。
朝觐礼为诸侯王、文武百官、番邦属国朝贺皇帝的大礼,《后汉书·礼仪志中》载:“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举觞御坐前。”班固《东都赋》描述了“庭实千品,旨酒万钟。列金壘,班玉觞……皇欢侠,群臣醉”的朝觐饮宴场景。
籍田礼为皇帝亲耕大礼,汉代自西汉汉文帝开始到东汉汉献帝一直在举行,旨在表明天子重农、敦促力耕之意。据《礼记》《后汉书·礼仪志上》载籍田礼中,皇帝率王公大臣躬耕之后,在大寝举行酒宴,名曰“劳酒”。
射礼按主持人身份和规模不同分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内容都为通过射箭比赛,胜者敬酒、负者饮罚酒,以示谦恭、揖让之礼,来实现“教民礼让、敦化成俗”,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汉代皇帝多次参加大射礼。《后汉书·孝明帝纪》载:“三月,临辟雍,初行大射礼。”《汉书·王莽传》载:“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行大射礼于明堂。”以酒成礼是各种射礼中的必有环节,在《礼记·射义》中有详细记载。如对乡射礼的记载:“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冠礼是男子成人之礼,汉代对帝王的冠礼非常重视,《汉书·惠帝纪》记载为庆祝汉惠帝行冠礼,大赦天下。《昭帝本纪》载昭帝加冠时,遍赐诸侯和文武百官,并“毋收四年、五年口赋……令天下酺五日”。除皇帝外,诸侯王、宗室、士大夫等上流社会都很重视冠礼。《后汉书·马防传》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孙马钜由皇帝亲自加冠,“肃宗亲御章台下殿,陈鼎俎,自临冠之”。冠礼仪式中也同样离不开酒,主要包括“宾醴冠者”和“醴宾”。“宾醴冠者”由参加冠礼的主宾为加冠者赐酒祝福,加冠者饮酒后拜谢正宾,这样加冠才算完成。“醴宾”为冠礼之后,加冠者的父亲或尊长宴请宾客,向宾客献以“一献之礼”,包括献、酢、酬各一次,至此冠礼才算圆满结束。
酒宴中的娱乐活动
饮酒是汉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枯饮无趣,所以饮宴时大多举办娱乐活动,大到帝王的“霸王别姬”歌舞,小到平民的猜拳行枚。汉代酒宴娱乐活动十分丰富,大致分为酒令、投壶、六博和歌舞四类。
酒令 酒令是人们饮酒时劝酒助兴的游戏。汉代酒令种类繁多,包括联句、赋诗、射覆等。酒令最初的功能是辅助酒礼,到了汉代酒令主要以娱乐为主。联句是文人饮酒行的雅令,表现出文人的知识渊博、才思敏捷。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在柏梁台上大宴群臣,令大臣联句,形成了著名的《柏梁台诗》,该诗每句押韵,一韵到底,后代酒令中的联句形式,多仿效《柏梁台诗》而来。
射覆是汉代简单有趣的酒令,又称为猜枚、猜拳、藏钩,规则为将瓜子、棋子等小件东西握在手中或用碗扣住,令对方猜单双或黑白,猜不中饮酒,猜中则行令者饮酒。
投壶 投壶由古老的射礼演变而来,在春秋时期就已盛行,是汉代十分受欢迎的饮酒娱乐活动。《东观汉记》载:“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投壶规则是将矢“顺投”入壶,即让矢头先入壶中,投的过程中或投中后要吟诵“投壶辞”,投不中者要饮酒。汉代出现很多投壶高手,如“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由于投壶源自射礼,也有一定的礼仪规范,《礼记·投壶》载“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六博 六博是在饮宴上用博具进行的游戏,包括博具盒、博局、筹码、骰子、棋子等,是汉代饮宴中非常普遍的娱乐活动,并在汉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乐舞 汉代皇宫王侯、达官贵人、豪强文人等饮酒歌舞之风极盛,宫廷和达官贵族家里有专用的舞乐倡伎,酒到酣处,主宾也往往引吭高歌、载歌载舞。汉高祖刘邦在沛饮宴,“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酒宴乐舞在汉代上层社会中非常普遍,饮酒与歌舞已经浑然一体,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平民,《盐铁论·散不足》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
以酒入药风俗
《汉书·食货志》载:“酒,百药之长。”说明汉代人认为酒是五谷精华,认识到酒的“扶衰养疾”的保健治病功能。
饮酒保健风俗 酒有行血活络的功效,汉代已经认识到酒有祛湿驱寒的保健功能。《史记·袁盎传》载“南方卑湿,君能日饮,毋何”,可见汉代人认识到酒能增强身体抵抗湿气的能力。汉代的诸多书信中,多有亲人间互嘱冬春寒冷时节饮酒驱寒,可见饮酒驱寒已经成为汉代人生活中的常识。《汉书·食货志》记载酒能“扶衰养疾”,《太平经》载“家有老疾,药酒可通”,可见汉代人们认为酒对老人、病人有健体的作用。
以酒入药风俗 古人造酒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饮用,而是为了治病。酒不仅自身成药,还可以入药。酒剂疗病在汉代已经十分普遍,并分外用、内服和内外兼用三种用途。汉代酒剂外用主要有摩、敷、洗、熏四种方式,医书记载用酒剂按摩可通经络,用清酒煮胶,敷于患处可治疗缠带风,用酒冲洗狗咬的伤口可消犬毒和减轻疼痛,加热酒剂熏蒸也可治疗疾病。汉代酒剂有酒煎服、酒洗药材煎服、酒浸服、酒熬膏丸服等类别。《黄帝内经灵枢》记载的治疗季春痹的药方,就是酒剂辅助药物内外兼用的典型。总而言之,酒在汉代医药、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用法、用量都很成熟,不愧为“百药之长”。
饮酒风俗是汉代各种礼仪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酒环节有深厚的寓意和明确的规范,寓教化于饮酒之中,体现了上下有序、尊老重贤、追远怀古、祓除祈福等传统文化内涵。汉代形成的较为成熟的风俗礼仪与饮酒风俗也被后世朝代所传承。
【责任编辑】王凯41292720@qq.com
上一篇:无酒不欢的汉朝人(上)
下一篇:无酒不欢的汉朝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