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月16日大年初一,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好评如潮!节目邀请经典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一首诗,一支曲,传唱人把经典的骨,填上了自身经历与感悟的血肉,演绎出芸芸众生。
其中,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让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清·袁枚
默默无闻的老师,与世隔绝的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用安静打动了中国!正是因为有了梁老师这样的人,这些孩子们才能如牡丹一般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一起来听梁老师讲述他的创作故事。
我给古诗文谱曲,是为教学。《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音乐学诗,是我们的教育传统。然而,我给古诗谱的曲,是现代性的,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唱诵,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我从未曾想过一首为教学而作的歌曲,能被如此多的人传唱,感动那么多人。我分不清让人心变得温和、柔软的是师生故事,还是歌曲旋律,或许,两者都有。
我也很感动,感动于有机会和这些孩子一起上一堂“节目录制”课。山里默默无闻的老师和孩子有机会登上国家级别的舞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原版的《苔》我只写了四句旋律,它不是常规结构的流行音乐作品,它是只有一段旋律的小歌。写得简单,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容易让蒙学的孩童上口吟唱。区别于人们通常听到的那种节奏感很强、欢乐蹦跳的儿歌,因为我是想向儿童传达一种音乐旋律特有的美感,让他们透过音乐的美感体会诗词的韵美,带领孩子们进入音乐与中文那充满诗意的世界。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用音乐学诗,为了学习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我在山上教书,古诗音乐一首首被创作出来,在课堂上被唱出来,这一切生发得是那么的自然。
我想,这正是山里的孩子们喜欢上诗文的原因。我们在大山里唱了两年,百唱不厌。我和大山里的孩子们,都在这个互动过程里,生发了特别的感情,彼此信任,彼此包容,甚至彼此相爱。爱和陪伴的土壤,让我和孩子们都在古诗的旋律里悄悄地生长,这一切竟然应验这诗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如果说,山里的支教生涯是《苔》的上半句,那么登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就是下半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了。《苔》,这原本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小歌,与CCTV专业的音乐制作相遇了,迸发出了另一种力量,这则是流行音乐的魅力。
《经典咏流传》里我和孩子们唱的《苔》播放结束后,有一位好朋友发来微信说:我感觉你做事情的力量来自安静,安静地做吧。这话把我带回了教室里。在教室里,我和小梁安静地唱着的《苔》,那是《苔》最初绽放的地方。安静的心,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力量。
(墨晗摘自中小学生阅读微信号)
上一篇:苔花·牡丹·经典
下一篇:草原的风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