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孔子
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经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做《春秋》。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人物小记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了。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皁,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很多,结婚、丧事、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别讲究。他们认为,这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富贵人家便会雇用一班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被称为“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做游戏时都会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久而久之,这种崇尚“礼”的思想被孔子发扬光大,逐渐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于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学”。
主要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进步思想家和伟大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仁”的基本含意是“爱人”。他提倡人与人之间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人殉,主张“爱民”。
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礼”和“乐”的要求。
所谓礼,是指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区别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而建立的一整套制度和行为规范。例如,一个家庭有父子、兄弟、夫妇之别;在社会上,则有君臣、上下之分。这些都属于礼的范畴。孔子认为“礼”是人在社会立足的基点,“不知礼,无以立也”。“礼”表面看来是维护奴隶制的周礼,实际上孔子主张对周礼有所因革、损益。他所说的“为国以礼”,“齐之以礼”,这对“礼不下庶人”的周礼来说是重大变革。“仁”是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的政治纲领,两者结合构成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春秋末年,这种思想虽然难以实现,却成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施行“仁政”的思想基础,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所谓“乐”,是指由于礼的确立而造成的等级对立,进行感情的整合,促使不同等级之间的人们互相融洽。孔子认为,“乐”是使人获得成功的修养功夫。
上一篇:子产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下一篇:孙子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