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士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
——嵇康
简介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原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至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改姓嵇。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嵇康与魏宗室通婚,曾任中散大夫。他崇尚老庄道学,著有《养生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投靠司马氏后任吏部尚书,劝嵇康出仕,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嵇康善于鼓琴,以弹奏《广陵散》闻名于世,但是由于他对司马氏当权不满,最终遭到司马昭的心腹钟会的陷害,在年仅四十岁时被处死。
人物小记
嵇康与向秀在洛邑打铁时,大将军钟会久闻嵇康的大名,带了一大帮官员子弟前去拜访时,嵇康仍旧蹲在地上打铁,不予理睬。
过了一会儿,嵇康问道:“你听见了什么而来?看见了什么而去?”钟会答说:“听见该听见的而来,看见该看见的而去。”从此对嵇康怀恨在心。
司马氏夺权后,山涛推荐嵇康去做官,刚烈正直的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断然拒绝。他称自己嫉恶如仇,“不喜俗人”,不愿与礼法之士同流合污,也不会“揖拜上官”、阿谀奉承。
主要思想
嵇康的自然观受到王充唯物主义元气自然论的影响,认为万物的产生是元气陶铄的结果。他说:“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认为宇宙充满了浩浩无边的元气,由阴阳二气的结合,衍化出天地万物;人类最初也是由阴阳二气陶铄而来。
嵇康肯定了外物的客观实在性,他在论述“声无哀乐”时指出,客观的声音与人的主观情感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同时主张“因事与名,物有其号”,认为名是事物的标识,同一事物因为地域、风俗不同,会有不同的名称,名号是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嵇康还主张形神相序,反对形神相离,形神互相依赖才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但是,形与神相比,神更重要。嵇康反对寿天命定说,只要劳逸适当,注意调养,就能祛病延年。嵇康虽然反对命定论,但却认为宅有吉凶,相信有长生不死的神仙。这反映出他思想中的矛盾。
嵇康反对司马氏提倡的虚教,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他认为,人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向往“不逼”、“不扰”的自然生活。而儒家的经典、礼律,则不仅束缚人性,而且引导人们争名逐利,使人变得虚伪狡诈。因此他主张“从欲”、“全性”,恢复自然的人性,排斥礼律。
上一篇:屈原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下一篇:庄子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