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晏子《晏子春秋》
简介
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县)人,谥平,也称晏子,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于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公元前556年,晏子的父亲晏弱死后,他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并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由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人物小记
晏子认为节俭可以养德。他的一生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而把俸禄尽数接济穷困的亲戚和国中的处士。景公多次因晏子的住宅破旧而想给他更换新居:“你的房子靠近市场,周围环境十分嘈杂,并且现在房子已经很破旧了,换个高大向阳的新房吧!”晏子却说:“我的房子先人都住下来了,我为什么不可以住呢?不要麻烦管理住宅的官吏了!”
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晏子出使晋国。景公趁他不在家,拆掉他原来的旧房子,又让周围的邻居搬迁,扩建了晏子的旧宅。等到晏子回国后,新房已经落成。晏子先到王宫拜谢景公的关怀,之后命人拆掉新居,恢复房子原来的样子,并让已经搬迁的邻居重新搬回来,他认为邻居好比住宅好。
主要思想
晏子的学术思想,以无神论与民本思想最为著名。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景公生病,意欲降罪祝史,他以为不可,进谏说:“如果祝为有益,则诅亦有损。君疏远辅弼之人,以至忠臣擁塞,言路不通。现在齐自聊摄以东,姑尤以西,人民不知其数,百姓受苦,咎怨诽谤君上的不知有多少,一国都诅,而两人祝,虽有善祝,终不能胜一国之诅。而且,史祝如果直情而言,所言的都是君的短处,无异谤君。如果隐匿实情,说君的好话,则是欺骗上帝。上帝如果有灵,则不可以欺,如果不灵,则祝为无益。愿君仔细省察,不要冤杀无辜之人。”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实行宽政,不久病就好了。晏子明确否定了祝祷的作用,他认为祸福唯人所召,与祝祷无关。
晏子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烹饪、奏乐为例,指出了和与同的差别,说明事物矛盾“相承相济”,并在“和”与“同”的关系问题上发展了史伯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可”与“否”对立统一的观点,“君所谓可,而有否焉”;“君所谓否,而有可焉”。
上一篇:扬雄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下一篇:智顗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