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简介
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邯郸)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中到过很多地方,主要在齐国的稷下(山东临淄县北)学宫讲学,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晚年赴楚,春申君任用他为兰陵(山东枣庄)令,后被废官,居兰陵著书而卒。著有《荀子》一书,现存32篇,其中《大略》等最后六篇,可能是他的门人弟子所记。
人物小记
荀子15岁就到齐国稷下“游学”,在稷下学风的熏陶下,勤奋学习研究。后因齐败于燕,聚集稷下的学士各自分散,他也离齐去楚。
公元前279年,齐襄王回临淄,重新在稷下招待学士,由于老一辈的学者或死或散,荀子在稷下“先生”中为最优秀的老师,从而成为稷下有威信的领袖。荀子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有些气量狭小的人,眼看次次都是荀子当祭酒,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是个有骨气的人,不愿再留下去,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荀子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不久,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说:“商汤以亳为根据地,周武王以鄗起家,都不过拥有百里之地,结果统一天下。现在你给一百里地,他又是天下有名的贤人,你不怕吗?”春申君经过再三考虑,终于辞退了荀子。
春申君赶走荀子后很是后悔,加上别人的劝诫:“从前,伊尹去夏入商,不久夏朝灭亡,商朝兴起;管仲去鲁入齐,于是,鲁国衰弱,齐国高强,能干的国君应该懂得任用贤人。”春申君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荀子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
主要思想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思想主要包括天道观、认识论、人性论、礼论、教育观等方面。在天道论方面,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观。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在人性论上,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在礼论方面,荀子认为要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其中,“隆礼”最为突出。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制约;荀子在政治上主张要使国家强盛,必须行“胜人之道”;在人生观上主张积极有为与正义原则;在修养观上主张修身为本,强调“学”,提倡“思”,重视“行”;在教育观上主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尊师重教”、“君师合一”,具有十分进步的意义。
上一篇:范蠡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下一篇:葛洪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