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患止于危行言逊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道:危,高峻也;逊,卑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国家政治清明时,做人应该言谈正直,行为端正;当国家政治黑暗时,行为也要端正,但言谈要谨慎,避免惹祸上身。
由此看来,“危行”不是指像暴力革命或是以恶对恶的报复行为,而是君子不随波媚俗的高洁品行。而“言逊”也并不是怯懦,只是为了保持“危行”而采用委婉的、卑顺的措辞和表达。因此,“危言”和“言逊”的区别主要在说话的表达方式和态度上。
孔子讲这句话,旨在阐述不同时期的“为臣”之道。在古代那种君臣关系严厉而又分明的社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规范言行的模式,是非常有远见的。如今理解“危言”和“言逊”,其意向应该转向“讲求言语表达技巧”这一点上。现代社会是个讲求个性解放,倡导自由的社会,是一个需要说的社会。但是,现实如此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危言危行”是行不通的,通常会让人碰壁,甚至终生抑郁不得志;“危行言逊”才是规范自身言行、明哲保身的可取之道。
所以,论及为人处世之道的时候,南怀瑾先生一再强调要危行言逊,即言语表达要婉转、卑顺,行为举止要谨慎、如履薄冰。
众所周知,“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不仅因其才智谋略而得以被重用,他在言行上的“卑顺”和“谨慎”也是他得以为两朝君主所器重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南先生以能进能退的郭子仪为例,对他的危行言逊,也深表赞同和钦佩。
据史料记载,中唐时期,郭子仪位高权重,功不可没。但是,也正因此,一直被朝中谗臣视为眼中钉。
郭子仪心里也非常明白,自己功劳越大,奸人就越嫉妒,越容易被人谗害,麻烦就越大。所以他处处谨慎小心,以求保身。
每次代宗给他加官晋爵,他都恳辞再三,实在推辞不掉,才勉强接受,并且对皇恩感激涕零。
广德二年,代宗要授他“尚书令”一职。郭子仪拒不接受,发自肺腑地说:“臣实在不敢当!当年太宗皇帝即位之前,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基于对太皇的尊敬,后来几位先皇从未把这个官衔授给臣子过,皇上您偏爱老臣,实乃老臣的福气。但是这样,皇上您就乱了祖上的规矩,老臣不能让皇上您蒙受这样的罪名。况且,臣才疏德浅,已累受皇恩,岂敢再受此重封呢?”
代宗一听,觉得有理,于是也不好强求,只得作罢,另寻奖赏郭子仪的方式。
仔细观察郭子仪的言行,可见,他是深谙“危行言逊”之道的。因为郭子仪能始终用“危行言逊”为臣、为人、处世,所以他才能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不忌,位极人臣而众不及;所以他才能一生德高望重,备受恩宠和器重,所以他面对众多谗害能化险为夷。因此,提到郭子仪,南先生总是深表佩服,给予高度的赞扬。
南先生一再提倡,在言行上我们要做到要谨小慎微,但是他所强调的谨小慎微与小气不同。为此,南先生说:“人谨慎可以,但绝对不能器量窄小。”
这也正是南先生的明智之处。生活中,我们不能因为坚持言行谨慎,实现“危行言逊”而过于谨小慎微。凡事有个度,避免祸患,危行言逊地为人处世,也要把握好度,所谓“过犹不及”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祸从口出。因此,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要谨言慎行。正如古人所说,小心行得万年船。危行言逊,我们不但不吃亏,而且能如南先生所赞许的郭子仪一样,一生得志,化险为夷。而危言危行,就可能会得罪人,得罪君子可能是小事,但是得罪了小人,便惹祸上身,甚至难以摆脱了。对于聪明的人来说,这样的事情是很少甚至不会发生的,因为他们能谨言慎行,做到危行言逊。
生活中,坚持做一个“危行言逊”的人吧,让祸患在你身上没有任何下手的机会。
上一篇:规过劝善不强求
下一篇:器量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