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在《论语别裁》中,南怀瑾先生解说这句话时指出,孔子说,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慌乱的心境,你便会懂得什么是孝,怎样才算尽了孝道。
事实上,这种心境,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懂得为人父母的难处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也只有在体味到这种心境之后,才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父母,即真正懂得“孝”的含义,进而才能真正尽孝。
进一步,南先生说:“西方基督教的‘十字架’文化,强调在上帝的监督下爱父母、爱子女、爱他人。当昔日的子女做了父母,当他们真正懂得了为人父母的难处,想要回报父母之时,恐怕多半已不能如愿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悔不当初又如何?”
其言下之意便是,我们要避免发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人生无常,祸患可能就潜藏在某个角落,纵然留心留意,也未必能够完全避开。况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世上并没有长生不老的人。
因此,若是还年轻,千万不要做不知天高地厚,只知道任性叛逆,事事与父母针锋相对的人。若干年后,当你心智成熟的时候,回想起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会知道自己当初是多么地愚昧无知。而若已经是久经生活打磨的人,则更应该做一个理解父母苦心的人,做一个懂孝道的人,而不应该用忙碌、没时间等借口,冷落父母,甚至忽略父母。总而言之,尽孝要趁早。这也正是南先生所要启发我们的。
子路自幼家境贫寒,一家人经常食不果腹,经常要在野外采摘野菜充饥。有一次,子路听见面黄肌瘦的父母叹息说,很久没有吃饱过,要是哪天能好好吃上一顿米饭就好了。
子路一听,心里又难过又愧疚。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一粒米都没有了。子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思前想后,他终于想到远方的舅舅家里比较富足,若是向舅舅借点米,舅舅必然会答应,而父母也就能够吃上一顿饱饭了。但是去舅舅家,要翻过几重山,路途甚为遥远。
尽管如此,子路还是毫不犹豫地出发了。虽然山路崎岖,路途遥远,但是一想到借到了米就能满足父母吃上一顿饱饭的愿望,子路便不再害怕什么了。一路上,他不顾山高路远,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舅舅家借了一小袋米,便立即马不停蹄地往家赶。
后来子路学而有成,南游楚国。楚王非常赏识子路的品行和学问,于是给他加官晋爵。后来子路家中车马百辆,余粮万钟,自此,衣食无忧。
此时,子路的父母早已过世。纵然子路已经过上了富贵显赫的日子,但他仍不能忘记过去父母的劳苦,经常感叹道:“如果父母还在世就好了,那么他们也能享受到现在的好生活了。如今就算要同以前一样吃野菜,再要我翻山越岭去借米回来赡养双亲,我也心甘情愿!”
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子路的经验,听取南先生的建议,孝敬父母要及时,不要等待将来。诚如子路常说的:背着重东西走远路的人,想休息不挑选地方;家里贫穷、父母年老的人,找工作不挑选待遇;孝敬父母,也不要挑选时间,要趁早。
上一篇:学习要掌握规律
下一篇:防人之心不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