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死的意义,收获生的彻悟
南怀瑾先生说:“说到人的死亡,其实人天天随时在老,不只一年一月的衰老,而是每个时辰,每一时刻、每一秒都在衰老。庄子讲得更彻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你生出来的时候,就是死亡的开始,即生即死,随时在生死。”
这个观点与南先生推崇的庄子关于人生和生命价值的理论——“不亡以待尽”不谋而合。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看似消极、偏激,却又不无道理。一个人就算长命百岁,终究还是要死的,虽然他暂时还是活着的,然而他活着不过是等死,等到死的那一天。因为没有谁能够逃脱死亡,没有谁能够长生不老。
为了更为具体地解释“不亡以待尽”这一理论,南怀瑾先生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当一个婴儿出世,我们说生了,但在庄子的观念中,却不是生了,而是死亡的开始。自生之时就开始慢慢走向死亡。两岁时,一岁的我过去了;十岁时,九岁的我过去了;四十岁时,三十九岁的我过去了,天天都在生死中新陈代谢……
如此看来,似乎人活着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好像人根本就没有生的过程,只有死的结局。可是,古人常曰:“死生亦大矣。”既如此,将死理解为人生的唯一结局就未免欠缺考虑了。那么,死,到底有何意义?
南先生笑谈道,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的确如庄子所说的那样,“不亡以待尽”。但是,生与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两大转折,生死齐一,齐一生死。一个人若拥有看透生死的勇气,也便能够解决自己人生中的生死问题。并且,他进一步指出,生死齐一,齐一生死,并非叫人们对生死抱无所谓的态度,而是引导人们坦然地看待生死的问题。
庄子曾用丽姬的故事来比喻人们对待生死该有的态度。据说丽姬原本是民间一个平民百姓家的女儿,天生丽质,人也很聪明。等她长到16岁的时候,便被相中而选入了皇宫。当丽姬听到自己被选中的消息时,她特别伤心,回到家中,哭得呼天抢地,她觉得自己的一辈子都要被困在皇宫里了。可是,最后在皇宫里,她被选为皇后,一辈子享尽了荣华富贵和宠爱。当她坐享清福回想自己当年的举止时,她觉得当时的自己特别愚蠢和无知。庄子之所以借用丽姬的故事,是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害怕死亡就跟丽姬当年害怕进宫一样。丽姬之所以害怕进宫,是因为她根本就不知道进宫后会发生什么。同样,人们害怕死亡,是因为根本就不知道死亡后会发生什么。既然如此,那就更没有理由惧怕死亡了。
在佛家的智慧中,常倡导“转世轮回”。南怀瑾先生作为佛学大师,他也是赞同这样的观点的。相传在六祖慧能禅师弥留之际,他的弟子们都伤心欲绝,失声痛哭,因为大家都对禅师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时候,在回光返照中,六祖镇定地说:“你们不用伤心难过,我另有去处。”
南先生将死当做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与慧能禅师的“另有去处”是不谋而合的。这般想来,不但潇洒、豁达,而且在无形中还把生命在不间断的时空里伸展开来了。而这,也正是死的意义。可见,死亡并非是一种彻底的结束,而是一种新的开始。
正如禅宗所说的,有得必有失,有生必有死,而死只不过是去别处。如此想来,我们就无须再天天为生老病死而惶恐不安。亲临生离死别的时候,也能释然、自然。
南先生还说,上天给了我们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让我们学会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生与死的重大问题。如果不给我们生命,那就连死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总算给我们一个死的机会,多可贵呀!这就是看透生死的勇气。
既然死和生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转折,那么,在思考了死的意义之后,我们就必须获得生的彻悟。而上述南先生的一番话,就是要告知我们,在面对死亡之前,即还拥有鲜活的生命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足够的内涵。得意时轻狂高傲,失意时一蹶不振;凡事锱铢必较,常常患得患失、钩心斗角等,这些都不是有价值的生命内涵的来源。
但这并不是说,有价值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相反,南先生倡导缺憾,他认为世界就是一个有缺憾的世界,人生要有缺憾,做人也都要留一点儿缺憾。就像邵康节说的:“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让后来的人走。”
所以,在有生之年,无须去计较太多。不必因小烦恼和小情绪而让心绪大起大落。想来,一切如浮云,人生会有很多缺口,“我如浮云”。为什么不快乐地活着,非要自寻烦恼跟自己和别人过不去呢?
所以,不妨洒脱点、超然点,参透死的意义,并且以死为参考,收获生的彻悟。在漫漫人生路上,潇洒走一回,快乐走一回,做一个率真而又充实的自我。
上一篇:交友要从识人开始
下一篇:言多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