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是宋元之际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寒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抒写了诗人的忠肝义胆,深为后人推崇。从元至清,历代文献对郑思肖的这首咏菊诗均有记载。如元代王逢《梧溪集》,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程敏政《宋遗民录》、徐《榕阴新检》、蒋一葵《尧山堂外纪》、邵经邦《弘简录》,清人潘永因编《宋稗类钞》、徐枋《居易堂集》、洪亮吉《北江诗话》、邵长蘅《青门剩稿》、况周颐《蕙风词话》、郑方坤《全闽诗话》、郑世元《耕余居士诗集》、黄锡蕃《闽中书画录》、沈涛《瑟榭丛谈》等,均记录或引用了该诗,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郑思肖的《寒菊》诗在后世的记录中至少存在两种版本。《全宋诗》题作《题画菊》,诗为:“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全元诗》题作《寒菊》,诗为:“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福康教授点校的《郑思肖集》,所录咏菊诗与《全元诗》相同。《全宋诗》与《全元诗》不仅诗题有异,诗句亦不同,除“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两句相同外,其余两句截然不同。
这首咏菊诗的原文究竟如何?可从文献记载、格律诗音律和章法结构等多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文献记载看。《全宋诗》所录,出自“宋佚名《郑所南先生传》”。据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所引“王达善撰《郑所南先生传》云”可知,《郑所南先生传》是王达善所写。王达善逝世时,舒岳祥有《哭王达善》诗:“一叟经年疟,萧然强饭蔬。残花清供后,瘦竹苦吟余。女授伏生业,儿工阿买书。曾无一纸别,疑信问何如。”舒岳祥三十八岁与文天祥同榜中进士。王达善与舒岳祥既有交往,且先于舒岳祥去世,则王达善与舒岳祥、郑思肖均为同时代人。王达善所载郑思肖诗,自然更可能接近原貌。《全元诗》所收《寒菊》诗,出自“王逢《梧溪集》卷一《题宋太学郑上舍墨兰》诗序”。而王逢是元末明初人,离郑思肖的生活相去甚远,他的记载,可信度自然不如王达善。
其次,从诗的押韵来判断。郑思肖这首咏菊诗,形式上为七言绝句。《全宋诗》版诗的韵字为“穷”字 和“中”字,均属东韵,符合格律诗的押韵要求。而《全元诗》版的韵字为“中”字和“心”字,“中”字为东韵部,“心”字为侵韵部,二者不在同一韵部,也不是临韵,不可以通押。从押韵方式来看,《全元诗》版显然不合格律,应是两首诗拼合而成。而《全宋诗》版的《寒菊》诗是合乎格律的七绝,更合《寒菊》诗的原貌。
再次,除了从押韵上判断外,还可以从整首诗歌抒情写意的构思来分析。近体诗讲究起承转合,如果说情与理是诗歌的灵魂,诗句之间的组合就是诗歌的经络,是通向诗歌灵魂的阶梯。元代范德机《诗法》认为:“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律诗的起句又称为破题。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指出诗歌的起句很有讲究,“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写景或叙事的方式比较常见,可以自然地引出下文。《全宋诗》版《题画菊》诗第一句“花开不并百花丛”描写菊花独立盛开貌,给人形象的画面感以及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全元诗》版的《寒菊》诗开头“宁可枝头抱香死”,直抒胸臆,一览无余,缺少回味。描写性的开头能够为下文留有广阔的抒写空间,而抒情写志的开头则往往给下文的续写造成很高的难度。因此,从破题来看,《全宋诗》版更贴切,也更符合作诗的规则。
从章法上看,《全宋诗》版的《题画菊》首二句写花之貌,以“花开”破题,紧接着写菊花“独立”于疏篱。第三句从花之“貌”转向花之“神”。“宁可”句写花开枝头,幽香阵阵,显现出高洁之美。“北风”隐喻元人,何曾吹堕,即从未落入之意,“何曾”句以花比喻人,借花不随风而逝,喻诗人绝不与北人为伍之志,这与郑思肖在现实中遇到稍微与北人有关的人物或现象,都会避而远之的做法一致。整首诗歌层层推进,无论情感抒发的过程,还是要抒发的情感本身都极有层次感。而《全元诗》版的《寒菊》诗,第一句和第二句表志向,第三句和第四句也是表对故国的忠心,在情感上没有层次,句与句之间的关联也不紧密,尤其是第二句“何曾零落北風中”与第三句“御寒不藉水为命”之间失去了情感和逻辑上的联系,显得突兀,该诗无论在情感的层次感上,还是句子的承接上,都缺乏整体感。
因此,《全宋诗》版的《寒菊》诗,音律和章法都比较完善,应为《寒菊》诗的原貌。而“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两句,应是另一首诗中的诗句。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只录“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两句,并未将其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一起录入。清常熟人潘永因在《宋稗类钞》卷十二“忠义第二十一”中记为:“《题画菊》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又曰: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可见,潘永因认为《寒菊》诗有两首,其一为全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而将“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两句视为另一首,以上所列可作旁证。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项目编号: 12CZW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上一篇:追怀王运熙先生
下一篇: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的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