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
季先生语录:
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这是季先生对“知足常乐”的现实理解。
可见,天下若想太平,人们须得懂得知足才行。会满足的人,才不会贪得无厌,才不会把天下搅得鸡犬不宁。实际上,对于个人而言,若想过平静安稳的日子,也必须学会知足。不然,就可能会因为实现不了的愿望或是得不到的东西而整天郁郁寡欢,长吁短叹。事实上,“知足常乐”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不知足,所以人们的眼睛往往被幻想和期望所蒙蔽,因此而看不到眼下的幸福和财富,更不会懂得珍惜眼下所拥有的一切。所以,这样的人,总在追求中幻想得到更多,可又总在得到之后失落,因为他们不知足,还在贪求更多、更好,因此,他们总是不快乐。
所以说,知足,是一种修身之道,是一种修养。懂得这样的修身之道,拥有这样的修养,才能做到“知足常乐”,不然,则可能常常痛苦。
季先生认为,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如此看来,纵然知足是一种修养,但是这样的修养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行的。对此,季先生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可见,知足并非绝对是好的,而不知足,也并非绝对就是不好的。但是,我们这里讲的修身之道——知足指的是好的那方面。可以说,知足是我们修身养性的一大法宝,因为知足,我们才能常乐;因为知足,我们才能知不足。
何谓“知不足”?季先生解释说:“至于知不足与不知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含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知道自己的缺陷。
为什么说,知足,便能知不足呢?
一个知足的人,在生活中,对已有的金钱、名利、荣誉、成就等,在很大程度上会觉得满足,进而会懂得珍惜、感激。这样一来,就能用平和与安宁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知道生活的重心;清楚该为什么事烦恼,而又绝不为什么事烦恼;就能以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成就;更能坦然地接受在与他人对比的过程中发现的差距,从而发现自己的缺陷,即不足,进而不断地改进。
而不知足的人,则可能在盲目的攀比中失去生活的方向。殊不知,力求更多、更好可能没有错,但是因之而迷失自我,忽略甚至错失眼下的幸福,则是大错特错。这样的人,除了急功近利、愤世嫉俗以外,哪里还有心情去接受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哪里又能平心静气地去发现、承认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所以季先生常说,做人要知足知不足。这是为人处世中的修身之道。
一个人若能因知足而知不足,至少对自己,能做到问心无愧,并且,也能坚持自己的人生信仰与方向,保持本来的初心,一生坦然快乐。
而往大的方面看,一个因知足而知不足的人,便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好的能坚持,坏的能改正。比如一个已经小有成就的作家,如果他能做到知足知不足,那么他不仅能很好地保持自己的风格,还能在与他人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缺陷,或者是笔力不够遒劲,抑或是语言不够朴实、自然等,进而想方设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一来,才有变成一位著名作家的可能。如此一来,不就成为了国家、社会甚至是时代的一位贡献者吗?
因此,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懂得知足知不足这一修身之道,并且坚持这一修身之道,让自己成为一个至真至纯无愧于心的人。
上一篇:看淡荣辱,平平常常地生活
下一篇:福祸相依,凡事切莫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