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从人从二,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讲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解释仁为『爱人』。这里的『爱』,是友爱、亲近之意,是带有极强主观感情色彩的感情投入。在上古时代,这个爱更多地表现在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上。这就给『仁』赋予了血缘的最初本义。因此,孔子将最初的范围限定在『事亲』,然后推而广之,施之于社会成员,上至于君王,下至于黎民。仁由主观情感的投入开始,延伸于社会却运行于『礼』的范畴之内。这就将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为的规范,表现出来的就是封建宗法制度。这正是儒学的精妙之处。通过『仁』,外在的等级制度被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影响下,这种源自主体的『仁』一方面沟通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它也是打通天人的唯一工具。仁乃人之本性,而人的本性又与天相沟通,体现着『天理』的必然。
总而言之,儒家的『仁学』是建立在最切近人伦,最难摆脱的亲情之上,为封建伦理秩序寻找理论依据。因此,不仅最能为统治者接受,也非常能获得普通百姓的认同。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封建『仁学』能成为整个封建统治的核心思想,成为构筑中国式的『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的奠基石。
1
【解读】
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早在2500多年前儒家思想即彰显了炎黄子孙的文明。孔孟先师创立的儒家学说为振兴中华绽放出灿烂的光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中国以及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推崇周礼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以及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君臣父子,尊上、事君、行孝,从而维护和巩固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宣扬“仁”的学说。他认为“仁”即“同情和爱人”。学生樊迟曾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答曰:“爱人。”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仁”,即仁者爱人。他大声疾呼“爱人”、“安人”、“安百姓”、“泛爱众”、“博施济众”,表现了天下为仁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①,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离娄下》
【注释】
①以仁存心:内心所怀的想法是仁。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想法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想法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节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2
【解读】
今天,很多人对于儒学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取向并不十分明确。很多人在谈论儒学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忠孝礼义信,或者是简单的君子与小人,并不知道儒学最基础的精神内涵就是这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非常清晰地传达了作为儒学创始人孔子关于仁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包含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和价值观,即:先人后己的利他主义。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是不能自私自利的,而是一定要学会观照他人的利益。这个原则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建构的基石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普世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仁”的精神内涵不仅不是过时的,反而更值得当代社会反思与借鉴。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删《诗》《书》,定《礼》《乐》,最终确立了以“仁”为精神内核的儒学理念。在之后的历史实践中,“仁”作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德理念逐渐被整个社会所接纳,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的“仁”的精神已经升华成了对整个人类的大爱。正是因为“仁”的理念的长期浸染,才造就了中华民族仁爱宽厚、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和生生不息的历史命运。
【原文】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①而立人,己欲达②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出自《论语·雍也》
【注释】
①立:有所作为。
②达:显达。
③能近取譬:能够以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3
【解读】
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并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①复礼②,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出自《论语·颜渊》
【注释】
①克己:克制自己。
②复礼: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归附于仁者。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4
【解读】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作为物质,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时空,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水柔和而锋利,时而变化为云雨,时而变化为霜雪,在漫长的生命迁徙中,它无惧无悔,一路欢歌,顺应着形势,变幻着千姿百态。而聪明人和水一样,善于随机应变,常常能洞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和规则,所以,水总是活跃、乐观的。而山呢,以大地为根基,巍然屹立,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也像个母亲,张开手臂,包容万物。而仁爱之人正如山一般,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仁者能够长寿。
【原文】
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
【注释】
①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像水一样灵动,仁者像山一样安静。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上一篇:《礼》文化国学经典解读
下一篇:《耻》文化国学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