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相关问题
一、《学记》的主旨
《学记》是《礼记》卷三十六中的一篇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论文。《别录》属《通论》。郑玄说:“《学记》者,以其记人教学之意。”朱子曰:“此篇言古者学校教人传道授受之次序,与其得失兴废之所由,盖兼大、小学言之。”程子曰:“《礼记》除《中庸》、《大学》,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学记》是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它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如教育的作用、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等。
二、《学记》的作者
《学记》一篇究竟为何人所著,历来说法不一。在历史上主要有两说。一说认为是孔门弟子所作;另一说则以为是汉儒所记。
持前说者如唐代的孔颖达,他在《礼记正义序》中说:“《礼记》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礼残阙,无复能明。……至孔子殁后,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北宋程颢虽认为《礼记》杂出于汉儒,但仍说其中如《乐记》、《学记》、《大学》等,出于孔门弟子“无可议者”(转引自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三十九)。持后说者如清代陆奎勋,认为《学记》继《王制》而作,为汉儒所记。理由呢?他说《学记》记述“家塾、党庠、术序、国学,与《周礼》闾胥、党正、州长、乡大夫之职略同,而云‘古之教者’,明其为汉记也”(转引自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卷六十七)。后来的俞正燮也说《王制》、《学记》是“汉人所造”(《癸巳存稿》卷二)。
冯友兰认为《学记》为荀学。他在1930年撰文《“大学”为荀学说》,指出荀子为战国末年儒家大师,后来儒者,多出其门。“《大戴记》中直抄《荀子·劝学》篇,《小戴记》中之《学记》,亦自荀子之观点以言学。”郭沫若认为应是孟学。他说《学记》对于教育与学习是主张自发的,言“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和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在精神上是完全合拍的。他还说《学记》言“大学之道”,与《大学》互为表里。《大学》是孟学,而且是乐正氏之儒的典籍。因此,他认为《学记》“是乐正氏所作”。
《学记》的作者是思孟学派的乐正克,这是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杜通明认为《学记》作者是汉儒董仲舒。他在《学记考释》中指出,《学记》中的文字,与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对贤良策》中的文体、语句颇多类似之处。如《学记》中常引用古书而加以结论说,“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乎”,而《春秋繁露》中亦多采用同样的语句。他还认为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张,亦往往与《学记》中所载有相互发明之处。
三、《学记》的学习思想
(一)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
(二)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既有学习态度、内容和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导向。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三)一张一弛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入学就业,“修”,修正业;“息”,退而私居,“游”,游心于居学。即所谓的“藏息相辅”。要求学习上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作为一项艰苦的心智实践活动,学习需要采取一张一弛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特长,舒展个性,培养兴趣,增进其身心健康水平。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就是要求将“正业”和“居学”相结合,就是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补充。有益的课外活动,既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大大地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正业”的理论学习铺垫感性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还能够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这一点值得当今的基础教育领域反思。
(四)抓住时机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习一定要抓住关键时期,否则,虽然勤奋刻苦,但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颜之推也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言,有不同的学习关键时期,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为适宜的时期。“当其可之谓时”。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时应该严格按照自己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次序,抓住那个恰到好处的最佳时机进行学习。早了,缺少接受能力,没有心理需要;晚了,学习条件已经失去。如此,必然会“勤苦而难成”。
(五)持之以恒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习者要效仿蚂蚁衔土不息积土成堆的勤奋专恒精神,在学习上要力行不辍,持之以恒。儒家一贯倡导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孔子:“辟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有为者辟如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知识的习得需要持之以恒地点滴积累,需要具有“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精神。
(六)互助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者如果不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自我封闭,就会学识浅陋,见闻局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事实上,在学习上靠个人的精力和才力是远远不济的,如果众多的学习者勤于进行相互之间的切磋砥砺,则可形成学习上的互助共勉、携手并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生动局面。孔子非常重视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提出了“以友辅仁”、“德不孤、必有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主张,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道出了学习上互助合作的真正意蕴。“相观而善之谓摩”。这就主张学习者相互之间应相互观摩、积极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上一篇:《孝经》国学经典解读
下一篇:什么是国学和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