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庄子》
老子死后约230——270年后,出现了庄子。他被后人称作哲人、伟人、奇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的代表,更有人把他比作像德国的哲学家、诗人尼采一样,说他是个“疯子”,他说的话以及写的文章,当时就没有人听得懂、看得明白。庄子的生平事迹,主要记载于《史记》,先秦其他一些史籍也有零星记载。以下是《史记·庄子传》中的记载: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以下我们将对庄子和《庄子》进行逐一介绍。
一、庄子概说
1.庄子的籍贯
在《史记·庄子传》中,司马迁说庄子是“蒙人”,至于蒙为何地,第一种观点认为庄子是宋国蒙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引刘向《别录》,称庄子是“宋之蒙人也”;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梁国蒙县人,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曾说到庄子是“梁国蒙县人”;第三种观点认为是楚国蒙县人,宋代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说,“六国时,楚有蒙县,俗谓小蒙城,即庄周之本邑”。目前,学术界一般大多依从马叙伦的考证,认为庄子是宋国蒙城人,即今河南商丘人。
2.庄子所处的时代
司马迁曾经笼统地说庄子和战国时的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梁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齐宣王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由此人们据此推断庄子的生年,有前369、前355、前328、前365、前375年的说法;推断庄子的卒年,有前286、前275、前290、前295年的说法,目前一般依从马叙伦的考证,认为庄子大约生在前368年,死在前286年。
3.庄子的师承
司马迁以“其学无所不窥”肯定了庄子的博学多识,同时断言他的学说“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并把庄子视为老子学说的捍卫者,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实际上,庄子和老子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但学说本身显示了高度一致性是毋庸置疑的,司马迁还说过:“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是亦归于自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同样是看到了庄子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内在联系,他把庄子依附于老子之后,也许是出自这种动机。魏晋时期,嵇康著《圣贤高士转》,其中说庄子“少学老子”,大概是受了司马迁的影响。不过,关于庄子的师承有不同的说法,中唐韩愈在《送王秀才序》中说“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为庄周。”近人章太炎则怀疑庄子出自颜氏之儒。据此:庄子该是师承儒学。就庄子而论,他在思想上更多是亲老而批孔,以见他的道家学派的立场,师承本身的归属并不重要。
4.庄子的著述
司马迁在《史记·庄子传》提到:庄子的著作主要有《渔父》《盗跖》《胠箧》《畏累虚》《亢桑子》。“亢桑”,一般认为是“庚桑”,《亢桑子》是《庄子》杂篇的《庚桑楚》,那么,除《畏累虚》不见于今传的《庄子》外,其他都在今《庄子》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提到《庄子》52篇,而现今传的郭象注本只有33篇,共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至于其作者已经很难断言,有的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弟子著,有的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学术界通常认为是前说。
5.庄子的事迹
庄子是一个有才华,不求为官的人,但是生活极为贫困。先前庄子做漆园小吏,没做多长时间,便辞官退隐,从事讲学著述。然而由于他很有才华,楚王用厚币请他去做官,但他不愿去,认为这是被“有国者所羁”,结果是“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生活贫困,据《外物》篇载,他需借粮才能以饱饥肠:“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候”。《山木》中曾记载,他去拜见魏王时穿的是补过的粗布衣服,草鞋上的带子也是断了又接起来的。
6.庄子在当时的地位
与历史上的一些大思想家相比,庄子是一个最默默无闻的人。在先秦诸子中,提到过庄子的只有两本著作:一本是《荀子·解蔽》:“蔽于天而不知人”。另一本是《庄子》,关锋说他是老鼠上天平——自称。庄子的朋友并不多,当时学术界的名人只有惠施与他交往、辩论。朱熹在《朱子语类》曾说到:“庄子当时亦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
关于庄子,除了上述,楚威王曾经用重金聘请庄子出任楚相而庄子婉言回绝,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而追求避祸全身的人生。日常生活中,他安贫乐道,相传他住在一个狭窄偏僻的小巷子里,依靠编织草鞋维持生活,生活常常是无以为继。他曾向监河侯借粮,维持最起码的生存要求,平日的他经常是面黄肌瘦。曾记载到他去拜访梁惠王的时候,穿的是打了很多补丁的衣裳,梁惠王带着嘲讽的口吻说:“先生怎么这样穷呢?”庄子回答到:“一个人有道德不能施行才是穷,我的衣服破烂,不过是生活穷苦罢了。”此外,庄子认为人要入仕途、做高官、享厚禄,都是妨碍人生的自由和快乐,甚至是突降灾祸,到那时,再悔恨交集也是于事无补的。
二、《庄子》
《庄子》一书是道家庄子学派的著作,以其广袤的知识、精辟的见解和汪洋恣肆的文笔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哲学史上的一部奇书。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庄子》是五十二篇,但今本《庄子》却只有三十三篇。可见,《庄子》一书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今本《庄子》已不是原来的面貌了。以下我们将对《庄子》其书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1.《庄子》的作者
《庄子》三十三篇是否都是庄周所写,此问题,在历代引起不同的争论。大多数人认为内篇出于庄周之手,外杂篇是庄周后学所作,这种说法的理由有三:
第一种认为:内7篇是有完整的思想体系的,相对而言,外、杂篇就杂得多,如《马蹄》、《胠箧》显得较庄重,有激烈尖锐抨击“窃国者”的语言,而且“为之仁义矫之”中“仁义”连用,这种情况出现较晚;《说剑》有纵横家思想,《让王》有隐逸者思想,这和庄子体系很是不合,比较繁杂。
第二种认为:魏晋六朝注《庄子》很多,但只有内篇的7篇不变,而且外、杂篇却诸多变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在谈到这些注家时说:“故注者以意专取,而内篇诸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之杂”。
第三种认为:内、外篇之分在汉代,一般说内篇较可靠。
另外,任继愈先生在《庄子探源》中认为外、杂篇出于庄子之手,但冯友兰先生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内、外定先后,作为总体来看,尽管此书博杂,但还是一个体系。
2.《庄子》的篇数
《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道家》中著录:“《庄子》,五十二篇”。这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著书十余万言”是相符的。但现在我们看到的仅是三十三篇,可见原书要比现存的郭象注三十三篇要多得多,故《类书》中如《艺文类聚》中,就辑录了不少佚文。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庄子》一书,是晋郭象编的版本,一共分三部分,包含内篇(7)、外篇(15)、杂篇(11)。
3.《庄子》的流传部分以及注释著作
上文提到,庄子在他那个时代,是个默默无闻之人。到了汉初,却也只有“黄老”并称,庄子仍未被重视。从现存的史料来看,淮南王刘安曾给《庄子》作过注,有《庄子要略》、《庄子后解》两书,其中说明汉武帝时庄子已得到重视。但在此之前,已有人称引庄子,如《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就有“庄子曰”的字样,可惜仅是独一无二的例子而已。由此说明,自《庄子》成书至汉初,的确流传过,不过影响不是很大。到了魏晋南北朝,玄学大盛,此时庄子的名声大振,此时“老庄”并提的不绝于书,如《三国志·魏·何晏传》:“好老庄之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晋书·嵇康传》:“康恬静寡欲,好老庄,常修养性服食之事”。“老庄”不但并称,且与《周易》称为“三玄”。此时的庄子思想,已成为一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并超出哲学范围,影响到文学。
关于《庄子》的注释著作,主要有郭象的《庄子注》、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成玄英的《南华真经注疏》、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马叙伦的《庄子义证》、关锋的《庄子内篇的译解和批判》、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今人作注的还有王世舜的《庄子译注》,曹础基的《庄子注》等。以上注释著作,大多数努力于训诂,对《庄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少作探讨,直到明清以来,才出现从散文的角度研究《庄子》的著作,主要有明憨山的《庄子内篇注》、明陈荣选的《南华经句解》、宣颖的《南华经解》、林云铭的《庄子因》、吴世尚的《庄子解》、胡文英的《庄子独见》、刘凤苞的《南华雪心编》。至于专门研究《庄子》的理论专著,只是到了三十年代,才有陈柱的《老子与庄子》、施章的《庄子新探》等专门性著作,但这些著作,多从社会学,哲学等方面去论述,很少涉及艺术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陆续有此类论文发表。
4.《庄子》的风格
关于《庄子》的风格,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庄子》“大抵率寓言”、“空语无事实”,说明了庄子不仅虚构寓言故事,且批评儒家和墨家。同时在语言表达上,庄子极度地“汪洋自恣”,有博大的气势,但又随顺自己的意愿。清代刘熙载曾评论庄子:“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由此不难看出庄子正是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恣纵的寓言表现方式,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浪漫风格。
5.《庄子》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首先是一部哲学著作,然后才是一部文学著作。当然,这是以今人的眼光去分类的。庄子的思想可分为“哲学思想”和“散文思想”两部分,之所以这样划分,并不是说这两部分可以截然划分,而是因为这两部分是相互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
庄子首先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对传统和当时现实的批判,追求个人绝对自由的浪漫精神,书中表现的深刻的矛盾又有精辟的哲理,使他成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特色的哲人。庄子的哲学思想与其散文,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其哲学思想借助其散文表现得更为玄虚;而其散文,又借助其虚无之道,描写得更加超脱和缥缈,因此,在研究庄子散文的思想性时,就不可能不涉及他的哲学思想。
6.《庄子》中散文的特征
庄子的散文,在反映社会生活面上,是非常广泛的,从国家大事、社会风气,到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它都作有不同的反映。在庄子的笔下,社会上的大小人物,各色人等都涉及了:国君、丞相、官吏、士兵、忠臣、奴仆、工人、农民、商贾、知士、儒生、勇夫、屠夫、匠石、巫祝、医生、美女、丑妇、隐士、射手、钓者、礼教仁义之士等等,应有尽有,由此形成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面貌的各色各样人物形象的画廊,由此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同画面。然而,从大的方面来说,庄子散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批判现实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揭露各诸侯国的国君为满足其私欲,对外发动战争,兼并邻国土地,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广大人民;对社会黑暗和封建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进行了较猛烈的抨击;批判仁义,贬责圣人;对新兴地主阶级中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和抹煞真理的人,给予了冷嘲热和无情的鞭挞;表现出悲观厌世、顺应自然、逃避现实和信奉天命论的消极思想;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此外,庄子的散文与诸子散文不同,它几乎都是以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构成的。其散文的艺术性表现在:第一,善于讲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第二,文笔辛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第三,气势雄伟,意境开阔。第四,笔法多种多样,行文千变万化,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清吴世尚《庄子解》在评论内篇文法时说:“有空写,有实写;有顺写,有反写;有淡写,有浓写;有近写,有远写;有半写,有全写;有加倍写,有分帮写”等笔法。如空写与远写,有《逍遥游》,借鲲鹏图南的寓言,把逍遥无为的旨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外杂篇的笔法,更有许多变化,言外立言,意中出意,层层相生,段段回顾。第五,善于比喻,富于变化,含蓄蕴藉,生动活泼。如《大宗师》写“子来有病”一段,其中使用了三个比喻:“父母于子”、“铸金”、“寐觉”。前面两个比喻,中间夹一段正论,如层峰起伏;后面比喻两句陡住,如峭壁斩然。这些无疑造就了庄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语言大师。
上一篇:国学的主干——经学的演变
下一篇:怎样才能学好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