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皇帝
【点睛之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他就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帝号,从此以后天子都称为皇帝。
【经典解读】
“皇帝”称呼的产生是中国历史由分裂到大一统的标志,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需要。在秦始皇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有的称为“王”,有的称为“后”,也有单称“皇”或“帝”的。秦王感到自己的称号已不足以彰显其威力和功绩,于是就向文武百官征集名号。李斯等人经过商议后对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数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仔细考量后,最终决定把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称合而为一,称为皇帝。由于他是首位皇帝,所以叫做始皇帝,这也是希望“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帅,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的封建君主都沿用了皇帝这个称号。为了显示皇帝的至尊地位,秦始皇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他废除了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等级森严的舆服制度。“皇”的古意就是“大”的意思,“帝”则是上天的最高神。嬴政否定了“泰皇”,说明他并不满足于做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他要当万物的主宰、上天的神灵。
皇帝借用了神的称号,成为神权的象征,这是中国历史发展所特有的产物。秦始皇创造了“皇帝”这个独特的尊称,他的统治时间虽然短暂,但“皇帝”这一名号却为历代封建君主所袭用,成为了独裁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最高统治者专用的尊称。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封建时期。
上一篇:国学《“岐黄之术”——中医学》赏析
下一篇:国学《“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