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
【点睛之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名重五节、端阳节。这一节日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龙神说等许多说法,但多数人都认同这是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打马球、戴香包、挂艾草等。
【经典解读】
屈原(约前340~前278),汉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后裔,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宠信,任左徒、三闾大夫,经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以改革政治,同时他还主持外交事务,主张与齐国联合,共同与秦国抗衡。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和他人的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也被楚怀王逐出郢(yǐng)都,流落到汉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是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的。中国民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上一篇:国学《“立子杀母”的规矩》赏析
下一篇:国学《“糟糠之妻”的由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