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姓和氏不是一回事
【点睛之笔】
姓、氏最早是分开的,不是一个词。《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属于姓的分支。
【经典解读】
相传黄帝住姬水之滨,就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遂以姜为姓;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赐姓姒(sì)。
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所以我国有许多古老的姓都以“女”为偏旁。一开始,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而出现的,多为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在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社会逐渐出现了阶级分化,“胙(zuò)土命氏”的方法便产生了。“胙土命氏”就是君主将死去的贵族的字、谥号、官名或封地名赐予其后人作为家族的氏。根据宗法制,姓为大宗的家族符号,氏为小宗的家族符号。以楚国为例,楚国王族为芈姓,楚王熊绎的后人就以熊为氏,所以今天湖北一带的熊姓源于芈姓。屈原家族也属于芈姓分支。
姓和氏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夏商周时期,贵族都有姓氏,平民则没有。贵族获得氏的常见方式主要有这几种:一是以国为氏,即以封国或采邑名称为氏,如齐国孟尝君本姓田名文,但由于其父被封为薛公,所以他也被称为薛文;二是以其官名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皆由此来;三是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四是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的儿子遂住在鲁国东门,所以被称为东门遂,后人就以东门为氏;五是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孟、仲、叔、季等。
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与氏逐渐统一,氏开始转变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也开始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诸侯互相征伐,一国灭亡,民众就以国为姓,以示怀念。《通志·氏族略》上说:“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这种用法沿用至今。
上一篇:国学《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赏析
下一篇:国学《下里巴人》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