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乐舞
【点睛之笔】
六代乐舞亦称“六乐”或“六舞”,是中国奴隶制时期的宫廷乐舞。六部乐舞的大部分由周代以前各代的代表性乐舞整理增删而成,主要内容是为帝王歌功颂德。
【经典解读】
周初,武王伐纣成功后,为了建立和巩固新的政治秩序,让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整套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礼乐制度。其中“六舞”和“六小舞”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支柱。
六代乐舞,简称为“六乐”,主要是用于郊庙祭祀,表演的场合隆重,人数众多,天子用“八佾(yì)”(64人的舞阵)的规格标准。其中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用来祭祀天神、唐尧时期的《大咸》用来祭祀地神、虞舜时期的《大韶》用来祭祀四望(即四方,也有认为是指名山大川或日月星辰)、夏禹时期的《大夏》用来祭祀山川、商汤时期的《大濩(huò)》用来祭祀周的始祖姜嫄(yuán)、周武王时期的《大武》用来祭祀周的祖先。
其中《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所代表的各代,都是由禅让得的天下,所以称“文舞”,舞时左手执龠(形状好似排箫的乐器),右手秉翟(用野鸡尾装饰的道具)。而《大濩》和《大武》所表现的都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君主,叫做“武舞”,舞者手里拿着朱干(盾)玉戚(斧)。到了后代,“六舞”就都被称作“先王之乐”,成了神圣的“雅乐”,一直影响了后世数千年。
上一篇:国学《全真七子》赏析
下一篇:国学《兵学圣典——《孙子兵法》》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