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抬轿子的人数规定
【点睛之笔】
轿子,是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经典解读】
轿子是从车演化而来的,刚开始只是作为在山里代步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用它作为代步工具,称为肩舆。早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间设置一把椅子以坐人,上面没有覆盖,与现代的“滑竿”很像。唐宋以后,椅子四周及上下才有了遮蔽物,其形状有点类似车厢(舆),并加上了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就是轿子。轿子有凉轿和暖轿之分。凉轿多用于夏天,轿身比较小,帏幕是用纱做的,轻便快捷,凉爽通风;暖轿用于冬天,轿身比较大,轿内能放置火盆,帏幕是用厚呢做的,前挂门帘。
在封建社会,对于抬轿子的人数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违规会受到处罚。通常二人抬的称“二人小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则称之为“大轿”。在清代,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达10多人甚至30多人抬的。
上一篇:国学《古代对医生的称呼》赏析
下一篇:国学《古代的婚姻法——七出》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