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魁天下——状元
【点睛之笔】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称状元。唐时,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的人都要投状,所以称居首者为状头,后有状元之称。
【经典解读】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共一千多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文人都把考状元当做跨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因为状元也是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所以也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所以别称鼎元。
状元是中国所特有的,是我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辉煌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后来,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也比同榜者快。从唐高祖武德五年(1622)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最后一次科考,这期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大约有700人,他们都是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的,成为当时科考的佼佼者。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思想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居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王维、贺知章、柳公权,宋代的文天祥、张孝祥,明代的杨慎、胡广,清代的张謇(jiǎn)、翁同龢(hé)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都受到个人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一生不能大展身手,有所作为,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中。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
上一篇:国学《大赦天下》赏析
下一篇:国学《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