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凛凛的“武状元”
【点睛之笔】
唐代武则天开创了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到了清朝时则改称为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大约五百次,武科举受到的重视不如文举广泛,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人的地位也比文举出身的进士要低。
【经典解读】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这一设置。首名武状元为福建人薛奕,产生于宋神宗时。历史上由武举出身的着名武将还有北宋的徐徽言、唐代的郭子仪,等等。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于长安二年(1702),在兵部主持下,开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自此以后,武举考试被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招募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但唐代的整个武举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这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的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武举制度才趋于规整。
明朝武举制度定武科六年一试,先考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应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清代从制度上看,基本是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和方法等并无太多变化,但重视程度却远远超过了明代。清代的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却一直在增加,在军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加上国家的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谨,录取相对来说也很公正,因此,民间尚武者颇多。清代武举制度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很多杰出人物,如在鸦片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关天培、葛云飞。
上一篇:国学《如来就是“佛”》赏析
下一篇:国学《婉转柔美——婉约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