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
【点睛之笔】
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这就是翰林院。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均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我国传统社会里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经典解读】
翰林,指的是文翰之林,意犹文苑。翰林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汉代文学家扬雄的《长杨赋》。而以其作为官职的名称,则是从唐代开始的。武德时,高祖设立由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方伎、医卜、书画以及僧道等都可入选,以待诏于院,史称“翰林初置,杂流并处”。玄宗时,挑选擅长文辞之朝臣入居翰林来起草诏制,从此,翰林院的功能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待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另建翰林学士院,将文学之士从杂流中分离出来,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并无品秩,着名诗人白居易、李白都曾供职于翰林学士院。
宋代时,沿袭唐代的制度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为皇帝顾问,宰相也多从翰林学士中挑选。北宋前期,翰林学士也没有品秩。元丰改制之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均成为正式官职,正三品,不任其他职位,专司内制。
明代是翰林院发展的黄金时期,将前代的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掌管史册、制诰、文翰之事,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编修、修撰、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明代将翰林院分为五品衙门。
清代沿袭明代的旧制,也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从二品。而自康熙时起,掌院学士则历由殿阁大学士兼领,地位变得更加突出。翰林院的制度虽不是开始于清代,但以清代最为完备,资料最为丰富,机构也最为庞大,品秩最为突出。
尽管翰林院的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其根本性质却没有太大区别,伴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它也最终寿终正寝。
上一篇:国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赏析
下一篇:国学《干支计时纪年》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