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诸葛一生惟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与叶剑英的唱和
叶剑英:1897—1986年,广东梅县人。1917年就学于云南讲武堂。1920年夏毕业后,追随孙中山革命,参加东征、北伐。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5月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军委秘书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6年10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978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还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等。叶剑英是我党我军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爱好音乐、文学,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诗人,有《叶剑英选集》、《叶剑英诗词选集》存世。
1.诸葛一生惟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1935年9月,叶剑英将张国焘企图分裂党的阴谋向党中央做了汇报,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在长征路上,毛泽东高度赞扬叶剑英的机智、勇敢,并书赠叶剑英对联一副:
诸葛一生惟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1967年毛泽东南巡途中同随行人员谈起叶剑英说:“叶剑英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毛泽东说到这里,幽默地摸摸脑壳,又说,“他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毛泽东又一次赞扬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借以这副对联书赠叶剑英可谓恰到好处,形象地描绘出了叶剑英元帅一生为中国革命谨慎从事,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坚定和果断,大智大勇的革命精神。对叶剑英临危不惧、无私无畏的革命风范予以了高度赞扬,用典准确、巧妙。
叶剑英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一直到老年,一生经历了许多次惊涛骇浪,而且每次他总是处在非常关键的风口浪尖上,但是叶剑英又总是能拨开迷雾,把握方向,力挽狂澜。
在辛亥革命时期,为策应南昌起义,叶剑英同张太雷等人一起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
长征路上,张国焘电告陈昌浩“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分裂党,另立中央。在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叶剑英把电报传给了毛泽东,使毛泽东和党中央争取了时间,争取了主动,及时采取了措施和行动,避免了党和军队一次大的灾难,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在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叶剑英协助周恩来大智大勇,沉稳应敌,逼蒋抗日,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叶剑英与凌孜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面对“二月逆流”的诬陷,叶剑英铁骨铮铮,临危不惧,遇险不惊,更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
毛泽东逝世后,叶剑英审时度势,顺应党心民心,运筹帷幄,挺身而出,一身正气,同其他几位同志团结一道,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历时十年的灾难,又一次在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挽救了人民。
叶剑英的一生,不愧为光辉的一生。他的雄才大略、大智大勇将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毛泽东与叶剑英共事多年,一直非常信任叶剑英,许多重要工作都交给叶剑英处理。这副对联可以说是毛泽东对叶剑英光辉一生最形象的概括。毛泽东直到生命的弥留之际,还特别示意让人把叶剑英找到身边,他睁开双眼,嘴角微微张合,想说什么可又说不出来……毛泽东一定仍然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嘱咐给这位如诸葛一样谨慎、像吕端一样清醒的元帅。
2.劳动归来颂主席 大连重读“持久战”
1958年5月25日,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起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和广大劳动者一起劳动。中央领导的行动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焕发了全国人民的劳动热情。叶剑英参加了这次劳动,他目睹了毛泽东和工地上的人们一起劳动的动人场面,为大家的劳动热情所感动,心潮澎湃,诗意盎然,即兴赋诗两首:
其一是歌颂广大群众的:
十万愚公势莫当,移山挡水筑堤防。
朝阳赤帜平沙幕,一幅诗图一战场。
其二是歌颂毛泽东的:
万众欢呼毛主席,普通劳者出堤旁。
一锄一篓成规范,创世人人动手忙。
在这首诗的后面,作者自注:“毛主席经常告诫我们,要我们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与群众见面。”这两首诗一首颂群众,一首颂领袖,深刻地揭示了领袖和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寓意深邃。
1963年3月26日,叶剑英到韶山毛泽东故居观光,感慨万端,乃赋诗一首:
六亿同胞呼万岁,五洲志士称导师。
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扬耐人思。
这首诗现在刻录于山壁之上,表达了叶帅对毛泽东由衷的敬爱之情。
1965年9月4日,叶剑英在大连的棒棰岛开会,时逢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叶剑英回想当年,重新捧起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追思过去的峥嵘岁月,环顾当前国际斗争的风云变幻,欣然命笔,写成一首七律《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
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
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
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这首诗是叶剑英元帅诗词中的上乘之作,诗句回顾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歌颂了毛泽东持久战的伟大思想。
3.英雄所见略相同 战友之思总相宜
1976年元旦,毛泽东发表了他在1965年5月填写的两首词。一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首《念奴娇·鸟儿问答》。年近八旬的叶剑英,认真阅读着毛泽东发表的这两首词,他太熟悉、太喜爱毛泽东的诗词了。这其中一半是对毛泽东诗品和人品的景仰,另一半因为他们是共过患难的战友,因为他们彼此都是诗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当叶帅读到《念奴娇·鸟儿问答》时,不知不觉地“啊”了一声,脱口说道:“也是写在1965年秋!十年了。”
是的,十年了!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原来,1965年8月,叶剑英元帅在大连的棒棰岛开会期间也曾写过一首《七律·望远》,有鉴于当时国际上的反华浪潮,特别是苏联自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和下台的一些变化,叶剑英元帅有感而发,几乎和毛泽东在同样的背景、同样的时间里写就了这首诗作:
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飘渺没遥空。
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
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大连棒棰岛
叶剑英将诗作送给毛泽东,请毛泽东斧正。由于这首诗同毛泽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在格调、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毛泽东一阅,便大为赞赏,他挥笔将题目由原来的《望远》改为“远望”,其他一字未动,将其推荐到《光明日报》的副刊发表。
就在这一年,毛泽东72岁寿辰之际,毛岸青和邵华去祝寿,毛泽东非常高兴,挥毫泼墨,一字不差地为他们书写了叶剑英元帅的这首《远望》。后来毛岸青和邵华将毛泽东录写的《远望》原件转送给叶帅,附信说:“父亲对伯伯是很尊敬的,对伯伯的诗也是十分喜爱的。1966年元旦前,我们去看望父亲,父亲挥笔写了《远望》诗一首,以教育、鼓励我们……”叶帅得了毛泽东的手迹后非常高兴,他请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加工制版,以作为永久留念。后来,叶帅将此诗收入自己的诗集时,即以“远望”为名,并将诗集命名为“远望集”,封面书名用的就是毛泽东的手迹。
4.痛斥林彪叛徒颜 盛赞叶帅文化高
1971年10月20日9时许,周恩来和叶剑英、姬鹏飞、熊向晖、章文晋等到毛泽东住处汇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到北京的情况。一见到熊向晖,毛泽东就笑眯眯地问:“那个‘副统帅’呢?那个‘参谋总长哪里去了?”熊向晖也笑着说:“主席问我的时候,我确实不知道哇!’”毛泽东打趣地问:“现在知道了吧?”熊向晖说:“现在当然知道了。”毛泽东幽默地说:“你什么都没嗅出来,是不是伤风了,感冒了?”他又连连地说:“我的‘亲密战友’啊!多‘亲密’啊!”说着,他还念了唐朝杜牧的一首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老人家接着说:“三叉戟飞机摔在外蒙古,真是折戟沉沙呀。”当时,毛泽东的内心是比较复杂的。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员开会。他与政治局委员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当毛泽东谈到孙权是个能干的人时,接下来化用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句子,念了两句诗:“‘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毛泽东指着叶剑英说:“他看不起吴法宪。刘是刘震,曹是曹里怀,就是说吴法宪不行。”随即毛泽东让叶剑英给大家念这首《南乡子》。
叶剑英随口念道: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这首词中的“曹刘”,“曹”是指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的曹操;“刘”是指善于驭人,在蜀汉称帝的刘备;孙仲谋是吴国的君主孙权。毛泽东在此化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两句,将其改为“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其中的“曹刘”已不再是曹操和刘备,而另有了一番新意。
当时,刘震、曹里怀、吴法宪均是空军将领,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的诗句中,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英雄,所以毛泽东将“曹刘”妙解为曹里怀、刘震;将吴国的孙权妙解为吴法宪,用“当今惜无孙仲谋”来批评吴法宪的无能。毛泽东对古诗词应用和熟悉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毛泽东驾驭文字的功底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毛泽东听了叶剑英的背诵之后,非常高兴,对大家说:“此人有文化。”
5.剑英写诗善七律 导师创业垂千古
叶剑英喜欢毛泽东的诗,毛泽东也欣赏叶剑英的诗。早在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就这样赞赏:“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可见,毛泽东对叶剑英诗词艺术是认可的。
1938年叶剑英在武汉
叶剑英对毛泽东的人品和诗品的崇敬则是始终如一的。1976年毛泽东不幸逝世,10月6日,叶剑英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举粉碎了“四人帮”。1977年5月14日,适逢叶剑英八十华诞,诗人的遐思不减当年,挥笔写就了一首《八十书怀》:
八十勿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工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一句,表达了叶剑英对毛泽东的无比深情,表现了老帅谦虚质朴的高尚情操。
毛泽东和叶剑英,他们在革命的危急时刻,几度联手,配合默契,使革命转危为安;他们互相信任,彼此欣赏,又都善于吟诗赋词,在五十多年革命生涯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上一篇:《吟咏《蜀道难》·认识杜鹏程——毛泽东与杜鹏程谈蜀道》毛泽东诗词故事
下一篇:《与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毛泽东与孙俍工》毛泽东诗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