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要遵守规则——马克·吐温的“自选式教育法”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一生著作颇丰。
在教育孩子时,马克·吐温也经常像他写小说一样,总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丝毫没有冷漠和严苛。因此,在生活中,马克·吐温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完全是一种平等、民主和互相尊重的关系。尽管如此,女儿在犯错后,马克·吐温也绝不姑息,肯定会给予惩罚,让女儿记住教训,不再重犯。不过,马克·吐温的教育方法很特别。
有一次,马克·吐温一家人到郊外的农庄去度假。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便坐在一辆装满干草的大马车上,慢悠悠地出发了。一想到路上可以欣赏到各种美丽的风光,又可以在目的地进行各种旅游活动,一家人都开心得不得了。
可就在大马车从家门走出不远,不知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大女儿苏西忽然动手打了妹妹克拉拉,把妹妹打得哇哇大哭起来。
马克·吐温马上停下马车,询问出了什么事,原来姐妹俩因为争夺玩具出现了矛盾。苏西在看到妹妹哭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向父母承认了错误。但按照马克吐温的家规,苏西还是需要接受惩罚的。
马克·吐温在家规中规定,接受惩罚的一方可以自己提出受惩的方法,在经过大人同意后,便可以实施。苏西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对父母说:“虽然我很期待这次旅行,但因为我犯了错,为了能让我永远记住这次错误,我决定今天放弃坐干草车去郊外。我想,我会永远记住今天的错误的。”
后来,马克·吐温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这么做的,不过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坐干草车的机会,我现在都感到很难过——在26年后的今天。”
<<<家教家风感悟
能有这样一位特别的父亲,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民主而又有一定家教规则的家庭当中,马克·吐温的女儿们真是幸运!
真正爱孩子,就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懂得,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都要遵守这个环境的规则。一旦犯了错,不论什么原因,都要接受惩罚。这样做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变得乖、听话,而是让孩子明白做人、做事都有原则的道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做事准则。
不过,在为孩子制订规则和对孩子执行规则时,是需要讲究一些方法的,否则不仅可能会让孩子反感,执行效果不佳,还可能因此而影响亲子关系。
1.与孩子一起制订规则,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措施
在制订规则时,孩子的参与感越强,遵守规则的意愿就越大。比如,在孩子玩电子产品这件事上,如果要制订规则,父母就应该提前与孩子进行沟通:每天什么时间可以看?每次看多久?都可以看哪些节目?等等。
为了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意愿,我们可以考虑和孩子订立一个积分制度。比如,如果孩子帮父母做家务了,就可获得积分;孩子取得好成绩了,也可获得积分。当积分获得一定数量后,孩子就可以用这个积分来交换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如30积分可以玩20分钟的电子产品,50积分可玩半小时,100积分可玩一个小时,等等。
如果孩子同意这样的规则,确定下来后,孩子不但愿意遵守,而且在其他方面还获得了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2.违反规则时,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受罚措施,但须经过父母的同意
这一点就是马克·吐温的家规中所规定的,当大女儿把妹妹打哭后,她就需要自己选择受罚措施,并在经过父母同意后开始实施。
这个方法非常值得我们效仿!孩子都很希望自己在某些事上拥有主动权和选择权,那么父母在这件事上不妨满足他。当孩子犯错后,让他自己来选择受惩罚的方法,比如帮全家人洗鞋子、一周不看电视等等。有些孩子可能会耍滑头,选择一些对自己更“有利”的受罚措施,如不能使用家里的学习机,这时他可能就会借着“不能用学习机”的由头跑出去玩。遇到这类情况,就需要父母来监督了。你可以在规则中规定,孩子选择的受罚措施必须经过父母的允许才能实施,如果孩子选择的受罚措施不利于他改正错误,那么父母可以选择拒绝,且一定不能妥协。
3.父母一定要做个遵守规则的人,为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其实都是源于对父母的模仿。有句古话叫“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颇有道理!
既然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规则,那么父母就更应该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给孩子树立榜样,这样孩子才会认可规则的公平性,在自己犯错后,也更愿意接受惩罚、改正错误。
比如,家规中规定,晚上10点之后,家里的每个人都不能再看电视,而爸爸或妈妈却动不动就违反规则,坐在电视旁不想关,那么孩子就会不解: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违反规则,而我却不可以?
这样一来,孩子的规则意识就会被破坏,孩子也会慢慢轻视起各种规则来。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后,又怎么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规则呢?
所以,身教重于言传,不论任何时候,父母都要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上一篇:什么样的女人最容易走进男人的心
下一篇:你所谓的竭尽全力,只不过是别人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