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我们该为别人的盲目行为负责吗”|说即劝说
十几年前,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不少中学生也是“品三国”的粉丝,且他们把易中天所讲的“三国”看作是正史。
对于这种情况,有记者采访易中天:“学生把您的‘品三国’视为正史,这导致了他们历史成绩下降,您不觉得应该为这种误读负责吗?”
易中天回答说:“记者同志,你长得很漂亮,那边有个小伙子因为你的漂亮喜欢上了你,你是否应该为他的盲目负责呢?”
记者说:“我不该为别人的盲目行为负责。”
易中天说:“我不该为孩子们盲目地相信‘品三国’是正史而负责,因为是他们盲目相信的,而不是我劝说他们相信的。”
我们回顾一下记者的提问,她认为:因为学生把易中天的“品三国”误读为正史,导致他们历史成绩下降,因此,易中天要为此负责。按照记者的这一逻辑:如果我们参加唱歌比赛,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的选手心情郁闷,一时间想不开选择了轻生,那作为第一名的我们,就该为第二名选手的自杀负责。因为,如果我们没有获得第一名,那他就是第一名,他就不会郁闷,也不会自杀。
试问:这种逻辑有道理吗?能说得通吗?
很显然,这没有道理,也说不通。在逻辑学上,有一种谬误叫“说即劝说”,它的逻辑思路就跟上述记者所犯的错误如出一辙:你说了某些话、做了某些事,别人听到你说的,相信你的话,相信了这件事,所以你要为别人盲目相信这些话、相信这件事而负责。
这一逻辑思路,究竟错在哪儿呢?关键就在于——“说”不等于“劝说”!说,可能只是随口一说,没什么特别的目的,但劝说不一样,它有明确的目的。
易中天的“品三国”,只是出于对历史的爱好,做出的一种知识性的分享,而没有强调自己对三国历史的评价是正史。所以,他只是“说”,而不是“劝说”。
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一位总统候选人在演讲中说:“我们政党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事实上,有一位受益人就在我们的听众当中,她叫苏珊,今年42岁,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在我们的帮助下,她已经在一家福利院找到了一份工作。现在,苏珊女士,请你站起来,跟大家打个招呼,好吗?”
这位总统候选人,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他有自己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宣扬自己的公德,希望劝服大家在竞选中投他一票。尽管他没有说出这样的话,但他的目的不言而喻。这种情况,就属于“劝说”。
所以,判断一个人说话是不是劝说,要看说话者的目的性强不强。不能遇到问题,就让当事者对其他人的盲目行为负责。有时候,犯“说即劝说”的逻辑错误,也是对某些无辜当事者的一种伤害。
上一篇:“大仙”们洞悉人心的秘籍
下一篇:“我就不信我赢不了”|赌徒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