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杀人故事:
细节明确提高可信度
如果人们事先并不知道发生了某件事,一个人只是把这件事情的大概过程讲给人们,而另外一个人则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一描述给人们。这时,人们更容易相信对事情详细描述的那个人所说的话。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鲜明的细节可以增加可信度。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信息依赖于它们本身来保证。当然,内部的可信度经常依赖于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是什么:一个可信的数学公式看起来和一部可信的电影评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我们有一些建立内部可信度的基本原则。让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故事进一步解释。
有一对正在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男孩一早就开车来接女孩,他们约好去这个城市的野外兜风,但当车行驶到一条位置偏僻,荒无人烟的小路时,车子突然不走了。男孩用尽所有的力气,推动车子,但只移动了几米远的距离,男孩发现原来是油箱没油了,这时车子正好停靠在一棵树旁。
女孩怀疑男孩是在故意找机会靠近她。后来,她才意识到他们的确是走不了了。男孩决定步行到最近的人家寻求帮助,他让女孩留在原地。可男孩去了很久,还是没有回来,女孩想大概有四五个小时了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于是,女孩从车子里下来,到处张望男孩的身影。就在这时,女孩被一阵来自车顶的擦划声吓着了,想着车子可能被一个低矮的树枝擦到了。又过了好久,女孩实在等不及了。她决定把车顶的树枝移开,等男孩回来,他们就可以马上出发了。
这时,女孩发现那不是一个树枝,而是她男朋友的身体。原来,他被人谋杀并吊在车上方的树上。当他在风中摇摆的时候,他的脚擦到了车顶。
当人们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会加上一些自己臆想的细节。它总会被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场景,并且随着不同地区的讲述者而发生变化:“它就发生在河道农场路的地方”,“它发生在达川西湖的上游”。一个研究民间传说的专家简·布伦万德先生则认为:“大部分可信性和实效是从他们的地域化细节中获得的。”
一个人的细节知识通常是他的专业知识的体现。如果历史专业的人去讲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则逸闻趣事,将会促使听故事的人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他的专业让人们觉得在这个领域中,他是权威人士,并由此迅速地建立他的可信度。
但对于故事的具体的细节,并不会因为讲述人本身是权威人士就变得可信,细节的可信性完全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的性质。比如通过制造一些清晰具体、带有大量有趣细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逸闻,在任何人讲述的时候都是可信的。因为,鲜明的细节使得这些故事变得更真实,更让人相信。
1986年,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员乔纳森·谢德勒(Jonathan Shedler)和梅尔文·马尼斯(Melvin Manis)举行了一个模拟审讯的实验。志愿者被要求扮演陪审员的角色,并需要阅读一份虚拟的审理记录。陪审员要评估一位母亲——约翰逊太太的健康并决定她能否继续监护她7岁的儿子。
审理记录兼顾正反双方,各有8个理由支持和反对约翰逊太太保留对其儿子的监护权。所有陪审员都听到一样的理由,唯一不同的是各个理由的细致程度。其中一组实验者得到的支持约翰逊太太的理由都非常详细,但是反对的理由中却没有任何细节。这使得对比苍白无力。
另一组实验者得到的却完全相反。其中一个例子是:一个支持约翰逊太太的理由是:“约翰逊太太能够保证她的儿子睡觉前都会刷牙。”详细的理由会加上这样的细节:“他用的是看起来像达斯·维达的星球大战牙刷。”
一个反对约翰逊太太的理由是:“她的儿子手臂上带着一条严重擦伤的伤痕去上学,而约翰逊太太并没有帮他清理伤口或者根本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护士不得不帮他清理。”详细的理由就加上了:“那个护士把红药水溅到自己身上,染红了她的护士服。”
陪审员很小心地检查这些详细及不详细的理由以确保它们都有同样的重要性——这些细节被设计得跟判断约翰逊太太的价值毫无关系。要紧的是约翰逊太太没有注意到擦伤的手臂,而护士弄脏了衣服跟事情一点关系也没有。
即使这些细节没有关系,但是它们却产生了一定影响。10个陪审员中有6个人听了支持约翰逊太太的详细理由后,认为约翰逊太太适合继续照顾她的儿子;而听了详细的反对约翰逊太太理由的10个陪审员中,认为约翰逊太太适合的只有4个。这些细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陪审员们是基于看起来没关系的细节做出了不同的判决。可见,细节具有一定说服力,提升了可信度。当评审员能在脑海里看到达斯·维达牙刷,就更能勾画出那个孩子在浴室里刷牙的画面,而这突出了约翰逊太太是个好妈妈的形象。
我们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可以得出:鲜明的细节可以增加可信度。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加入真实核心细节的必要性。因此,在生活中,当我们受到了委屈或者不被别人相信时,我们可以通过描述某些具体的细节为自己解释,从而让他人相信我们的无辜与真诚。
上一篇:公交车上狂刷银行卡:“假期综合征”
下一篇:养只狗,更快乐:养动物对身心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