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面对盛开的桃花,跪地盟誓结拜,再渲染以著名歌星刘欢那一番声情并茂的演唱,那场面确实令人经久难忘。刘,关、张桃园结义,是以“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为共同志向。《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义”的化身。关羽追随刘备大部分时间是在穷愁破败,东奔西走的境遇里,而关羽依然“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同心休戚,祸福共之”。关羽在曹操的金钱、美女、筵席、爵禄和阿谀、虚情假义的包围和考验中,他的义,登峰造极,成为了一个“义贯千古”的完人。关羽的这一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至今有口皆碑。
然而,“义气”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理解,它必然从属于具体的阶级,服从于一定的社会目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政治集团的人,从各自的需要出发,都大力提倡赞颂过它。“义”的本身含有复杂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种道德规范把情和义置于金钱、地位及至生命之上,一些阶级或阶层可以用它作武器,团结互助,激励斗志,扶危济困。过去不少农民起义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都曾用结义作为手段,来巩固、扩大内部团结。如《水浒传》中的英雄因“义”聚集,为义而斗争。晁盖被推为梁山之主后对全体说;“各人务要竭力而心,共聚大义。”“义”使得梁山好汉同心协力,扶善锄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粪土钱财,敝屣富贵,名垂千古。但是,义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它过分强调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因而容易引导人们不顾全局利益,混淆是非界限。以摈弃了理智的“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针,其结果往往是可惨可悲的。关羽不问对象,不管后果,一律地人以情来,我以义报,这样以私废公的结果,必然背弃原来的政治目的,损害了桃园结义的初衷。如白马解围,却几乎陷刘备于死地。特别是华容道上,不分敌我,放走曹操,给蜀汉,甚至给自己留下了无穷的祸患。关羽败走麦城,寡不敌众而被擒后,孙权由于爱惜这样的英雄,还想“以礼相待,劝使归降”,而左右的人提醒说,连曹操那样的热忱相待,也没把关羽留住,今天好不容易把他捉住,“若不即除,恐贻后患”,孙权考虑半天,终把关羽斩了。关羽死后,刘备痛心欲绝。为了“义”,完全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决心抛弃江山与东吴拼个死活,由于失去了理智,准备不足,铸成大错,不仅失败,而且自己也病死于白帝城。张飞闻讯关羽遇害,他旦夕号泣,痛不欲生,决意不顾一切,发兵报仇。他完全丧失了理智,谁要说个不字,他便拿谁出气,酩酊大醉中,被人刺杀。刘备和张飞为了“义”,几近疯狂,这样在毫无理智的情况下去做事,其结果可想而知。可以这样说,刘、关、张三人因义而成,因义而亡。我认为,在今天,对于刘关张的桃园结义应作实事求是分析,不应作过多的肯定,也不要宣扬。
朋友之间的交往应以真诚相见,要肝胆相照,做事不能放纵情感。诸葛亮,他并未与刘备结什么义,但他做事既为刘备考虑,更是为国家着眼。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刘备、为蜀汉操劳终生,并无半句怨言。所以,结交朋友,不能随便就结什么义,作为朋友,不能为了义,就置法纪于不顾,触犯法律。现在,在青少年当中,有些人喜欢仿效桃园结义,拉帮结派。也许有些人结派的目的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也有很多人为了哥儿们义气而结成帮派,这种帮派多半会危害社会,有些发展成为社会黑帮,走上犯罪之路。
“义”,在今天应当转变成一种爱:爱朋友,爱集体,爱国家,爱事业。有了这样一种爱,做事就不至于丧失理智、不管后果。有了这样一种爱,我们都能和睦相处,生活得更有意义。
(唐人)
上一篇:“信心”
下一篇:一生不敢再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