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祖国联系在一起
“你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吗?”随着一声声“愿意”的回答,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优秀年轻人像一个个原子一样,悄然汇聚在一起,爆发出了比核弹更炽热的能量,为新中国锻造出了一面最强护盾,让新中国以更自信的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他们是人民的守护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其中就有被称为“核司令”的程开甲。
在程开甲的青少年时期,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他成长在中华民族最苦难的岁月,其大学学业是在流亡中完成的。1946年,到英国留学时,程开甲更加体会到了国家弱小的屈辱和悲愤。有一次,他到海边游泳,几个英国人大声地说“这群人(中国人)把我们的海水都弄脏了”。赤裸裸的歧视和嘲笑深深地刺痛了程开甲的心,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侮辱,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侮辱。程开甲意识到,中国要想强盛,要使别的国家不敢欺负中国,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他立下誓言:“珍惜机会、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1949年发生的一件事,让程开甲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有一次,程开甲在看电影时,看到了一条新闻: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无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警告驶入长江,公然挑衅。解放军在示警无效的情况下,果断开炮射击,最终“紫石英号”伤重搁浅,只得狼狈地升起白旗……解放军炮击“紫石英号”事件震惊了世界,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勇气。看到这一新闻,程开甲觉得胸中大大地出了一口浊气,从电影院出来走在大街上,他的腰杆挺得直直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程开甲知道自己报效祖国的时机到来了。这时的程开甲已是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波恩,敢与海森堡进行学术争论,甚至还与薛定谔、缪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并肩共事过,是物理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他还是婉拒了导师的再三挽留,选择回到了当时还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回国的行囊中,除了给妻子买的礼物外,其余的全是固体物理、金属物理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1960年3月的一天,在南京大学任教的程开甲,突然接到北京的借调通知。抵达北京后,程开甲才得知是组织上抽调他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原子弹的研制是国家的最高机密,一旦参与进来,就得一辈子隐姓埋名。这不仅意味着程开甲所从事的事业可能一辈子都会无人知晓,甚至对家人也要保密,也意味着他必须放弃自己从事多年的物理学教研事业,而当时的程开甲,已是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一边是蒸蒸日上的教研事业,另一边是未知的挑战和国家的需要,没有丝毫犹豫,程开甲毅然选择了后者。从此,这位物理学教授在学术界销声匿迹,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里的一员。程开甲把自己的宝贵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他的人生字典只有6个字:创新、拼搏、奉献。
热爱祖国、为国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程开甲甘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让程开甲甘愿舍弃科学家的荣耀,选择了为国奉献,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愿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统一于报国的实践之中。
都说万事开头难,而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所遇到的困难,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国外,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时刻笼罩在核威胁、核讹诈的阴影之中。没有原子弹,中国人就没地位、没和平,中国人必须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因而研制任务十分急迫。而国内,年轻的共和国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等方面还十分薄弱,更缺少相关的技术人才和资料。从严格意义上说,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研制原子弹的条件。
面对困难,以程开甲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没有退缩,他们用创新探索未知、用坚忍耕耘事业、用奉献勇攀高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出了一条核武器研制之路。
原子弹研制初期,程开甲主要负责材料状态方程的理论和爆轰物理两方面的研究。在既得不到外援,也无法找到相关参考资料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就自己进行理论探索。那段时间,程开甲几乎是昼夜不停地在进行理论研究和数据计算,脑子里常常装的除了公式就是数据。有一次,他排队买饭时,把一张饭票递给食堂师傅后说“我给你这个数据,你验算一下”,排在他后面的邓稼先哈哈大笑着提醒他这儿是食堂。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涉及大量的数据运算,那时新中国只有一台计算机,根本无法满足原子弹的研制需要。程开甲就带领研究人员用算盘、计算尺和仅有的手摇计算器昼夜不停地进行计算。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论证,程开甲在国内首次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了依据。
原子弹的研制,不仅需要日复一日、竭尽全力的艰辛付出,还需要严谨求实、精耕细作的工作态度。为了保证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能尽快进行,上级决定同时进行核试验准备和技术攻关。1962年,程开甲开始担任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作为一项大规模、多学科交叉的试验,核试验涉及的学科、试验方法和测试手段十分复杂。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无法支撑多次试验,必须要做到一次试验,全面收效。程开甲从问题出发,将核试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拆解成上百个课题,与国内各科研院校联合攻关,从试验总体方案的拟定、论证到测试所需的仪器设备,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程开甲一个人担任着技术总负责人、工程总指挥和进度总监等多个职务,在他的办公桌上,左边铺着的是原子弹试验准备工作的时间进程表,右边则是各个课题项目的承担单位以及各试验设备研制厂家的相关资料。白天,他要组织参与各种类型的会议,向各研制单位交代课题任务和产品要求;晚上,他则常常伏案工作至深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程开甲深入到全国30多个科研院所,走到哪里,他就把任务紧迫感和精益求精的要求带到哪里。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程开甲负责协调的所有项目都在核试验“零”时到来之前圆满完成,实现了各项技术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突破。
研究人员所面临的不仅是科研上的困难,还有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工作环境。1964年4月,程开甲带领工作人员进入罗布泊,全面打响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装战役。罗布泊在成为中国核试验场区之前,几乎没有生命的踪迹,被称为“死亡之海”。在这里,程开甲和同事们经历了一场超乎寻常的测试。人测试设备的性能,环境也测试着人的意志——50℃左右的高温,苦涩的饮用水,戈壁滩上的飞沙走石,严峻地考验着每一个人。就是在这里,程开甲带领大家一起斗风沙、抗严寒、啃咸菜、喝碱水,用巨大的毅力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完成了原子弹的总装测试。
1964年10月16日,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来临。为了这一天,程开甲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奋斗了8年。下午3时,随着一声惊天巨响,耀眼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戈壁滩上的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然而,程开甲却还在焦急地等待着:原子弹爆炸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只有拿到了相关数据,才能继续完成后续研究。国外的核试验,就曾发生过数据收集不全甚至一个数据都没收集到的情况。1个多小时后,1700多台测试仪器的数据陆续收集完毕,97%的测试仪器所记录的数据都完整准确。当核爆当量测算完毕后,程开甲这才露出了激动的笑容。
从决定研制到最终爆炸,中国自主研制的原子弹仅用了8年时间。这一声震惊世界的东方巨响,证明从理论、结构、设计、制造到引爆控制系统、测试技术等方面,中国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在核问题上从此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原子弹赋予中国的力量,已经超越了掌握原子弹技术本身,中华民族从此挺直了腰杆,大声地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崛起。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取得成功后,程开甲一直默默工作在核武器事业的研制一线。从1962年筹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22年间,程开甲先后成功筹划主持了30余次各种类型的核武器试验,圆满地完成了每一次试验任务。程开甲不但是一位勇于攻关、敢于创新、善于攀登的科学家,在工作中更是身先士卒。作为核试验的负责人,每次试验他都会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还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到最危险的爆心,为中国的核试验取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数据。在默默坚守中,程开甲展现了为科学奉献的淡定与从容精神,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曾经深情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罗布泊马兰基地广场最醒目的位置,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张蕴钰将军写给程开甲的一首诗。
核弹试验赖程君,电子层中做乾坤。
轻者上升为青天,重者下沉为黄地。
中华精神孕盘古,开天辟地代有人。
技术突破逢艰事,忘餐废寝苦创新。
专家学者风沙里,同与战士历苦辛。
戈壁寒暑成大器,众人尊敬我称师。
为了祖国,牺牲值得;为了人民,奉献值得;为了明天,奋斗值得。程开甲的一生,充分展现了一名科学家以身许国、科技报国的崇高信仰。2018年,在金秋黄叶落尽的一天,程开甲静静地离开了我们。但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座无言的丰碑。
上一篇:叩开地球之门的科学家
下一篇:响应时代号召,书写西迁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