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不止,奋斗不息
巍峨的高峰丈量不出一个民族的高度,却能彰显一个国家血液里的顽强意志;严酷的考验阻挡不住一个时代的前行,却能记录一段艰苦岁月中的拼搏往事。登顶珠峰之巅,不为一览众山小,只愿完成国家使命;克服艰难险阻,不求荣耀于一身,只望奏响生命乐章。脚步永不停止,精神恒久不灭,这就是攀登者。
人为什么要登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每个登山者都可以给出不一样的回答。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勇于攀登珠峰的背后,有着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特殊意义。
高耸挺拔的珠穆朗玛峰常年积雪,是连鹰都飞不上去的世界之巅。海拔8844.43米±0.21米的极寒之地足以令人望而生畏,而中国制订的计划是走曾让众多登山队折返、无成功登顶记录的北坡路线。峭壁、悬崖、高寒、缺氧,攀登珠峰的过程中,每一道关卡都足以瞬间夺走人的生命。在那时,中国面临着装备保障落后、技术经验欠缺等诸多困难,组建起一支完整的登山队伍本就十分不易,还要尽快完成攀登到世界最顶端的壮举,更是一件极难想象的事情。然而,在坚忍、团结、勇敢的中华民族面前,只要心中拥有信仰,没有一件事是我们不可以完成的。
1960年,中国第一代登山队正式成立。组成队伍的214人,人员来自不同的领域,有工人、农民、战士、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他们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突击队员、后勤保障人员,还有气象、医务、媒体工作者。就是这样一支经过层层选拔而组成的年轻队伍,勇敢地承担起了为国攀登的重任。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从北坡登顶,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珠峰之巅。
国家为了支援这次登顶珠峰的行动,不惜重金购买了登山装备,并下大功夫对登山队员进行体能训练和适应性登山训练。1960年3月19日,带着祖国和人民的嘱托,这支登山队伍如期出发了。攀登珠峰的路途危险重重,经过3次行军,一些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伤病,人员数量在不断减少,但攀登珠峰的海拔高度却从第一次行军的6400米不断上升到8300米,且成功打通了第一道关卡——北坳路线。眼看着胜利在望,队伍准备继续向上突击的时刻,晴空万里的北坳上空突然刮起了风暴,这样的恶劣天气打乱了原先制订的所有计划。大本营不得不下令将所有队员撤回,打算重新调整队伍、制订新的登顶计划。
根据预测,5月中下旬,珠峰将再次迎来难得的晴朗天气,这也是最后一个适合登顶的窗口期,一旦错过,意味着这一年登山行动的努力就功亏一篑了。5月13日,大本营召开会议商定最后的突击行动,考虑到多数具有登顶实力的主力队员受伤,本次冲击峰顶的人员不得不另外挑选。经过认真研究和慎重考虑,这项艰巨任务落到了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和贡布4名普通队员身上。5月17日,王富洲等4名突击队员轻装出发了。经过连续几日的攀登,他们来到了突击峰顶的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处。这个台阶被称为攀登珠峰的死亡之地,笔直陡峭,无处下脚。面对“第二台阶”如刀削般的峭壁,队员们进行了几番尝试都无法攀登。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再往后拖危险就又多一分。这时,刘连满提出了用“搭人梯”的方式进行突破。他主动蹲下充当人梯,王富洲和贡布依次而上,打算先把屈银华托上去。因为担心满是钉子的登山靴扎入队友的肩膀内,屈银华毅然脱下靴子和毛袜,将一双脚暴露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环境中,往峭壁上“打冰锥”。借助队友的帮助,屈银华率先登上了“第二台阶”,紧接着把王富洲几人也拉了上去。来不及休息片刻,他们就选择继续前进。刘连满在“搭人梯”的过程中体力消耗太大,无法继续冲顶,其余3人只能把他暂时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休息。5月24日夜里,早已和大本营失去联系的3人在点点星光的照耀下继续向前摸索。周围如同死一般的寂静,饥饿、寒冷、缺氧、体力耗尽,考验着他们的身体和意志。经过昼夜攀登,他们终于在25日凌晨4时20分登上了珠峰顶端。贡布从背包里拿出了国旗和毛泽东主席的半身塑像,王富洲将写好的纪念条埋进碎石堆里,最后采集了9块岩石标本和雪样标本……就这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一尊毛主席像,见证了中国第一代攀登者的雄心和毅力。他们用坚忍和奉献创造了奇迹,打破了人类无法从北坡登顶的论断,他们的行为向全世界证明着中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神圣不可侵犯,中国的尊严更不容他人随意冒犯。
王富洲等人成功登顶珠峰的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全国人民为此欢欣鼓舞,精神振奋。
1975年,中国登山队和勘测队再次汇集到珠峰脚下,准备进行第二次冲顶和完成测量珠峰高度等科考工作。王富洲这位老队员毅然承担了本次攀登珠峰的组织领导工作,他带领所有人开启了这场举世瞩目的攀登大行动。同15年前一样,队员们经历了无数道难关,强忍着冻伤的疼痛,支撑着疲惫的身躯,坚定地往上攀爬。到达“第二台阶”时,他们靠着前辈打在峭壁上的冰锥,将好不容易背上来的近6米长的金属梯固定在这个最险峻的位置。放在平常,这个动作很快就可以完成,然而在海拔8700米的珠峰上,为了架上这座梯子,队员们足足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5月27日下午2时,共有9名登山队员借助梯子从北坡路线成功抵达珠峰顶端,其中还包括1名叫潘多的藏族女登山队员。到达峰顶后,他们用摄像机记录下了中华民族第二次战胜珠峰的伟大时刻,并首次测量出了珠峰当时的最新高度(含雪盖高)——8848.13米。这个数据是众多中国登山队员和测绘工作者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它震惊了全世界,影响了登顶珠峰之后30年的相关历史。
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登山队员凭借着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钢铁般的意志向上攀登着,他们用劳动和坚忍突破了一道又一道无法想象的难关,也用奉献与牺牲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为了跨越“第二台阶”,光脚踩着队友肩膀的屈银华,因为冻伤,十个脚趾和两个脚后跟全部被切除。为了帮助同行队友,年轻的登山队员夏伯渝将自己的睡袋绑在了别人身上,却因此失去了双腿。还有一些队员,为了实现登顶珠峰的理想,中途掉下悬崖,被寒冷冻僵,被冰雪覆盖,永远地长眠在这片雪域之下。我们看到,在这些意义深远的攀登行动中,有无数的背影在艰难前行,也似乎听到无数的豪言壮语萦绕耳旁,“不登上巅峰绝不回头”,“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完成登顶任务”,“能用双腿换取珠峰的胜利,那是太值了”。他们中有的人失去了生命,有的人落下了残疾,但是他们的名字却与珠峰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拼搏故事也永远地留在了攀登珠峰的路途上。
时光辗转到了2008年,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开始了!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奥运火炬在珠峰被点燃的瞬间,那是中国人站在地球最高的位置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强大实力的动人一幕。5月8日,珠峰的第一棒火炬手——西藏女登山队员吉吉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奥运圣火向珠峰攀登……经过了5次传递,奥运圣火到达了最后一棒火炬手——次仁旺姆手中。2008年5月8日上午9时17分,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次仁旺姆携带着奥运火炬站上了珠峰之巅,在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注视下高举燃烧的圣火。那样一个神圣的场景,那样一种特殊的情感,没有一个中国人不为之自豪!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绚丽的亮点,也成为了历史上奥林匹克圣火传递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向珠峰发起了挑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第二台阶”上的两代“中国梯”从北坡成功登顶。历史纪录不断被刷新,五星红旗一次次在珠峰顶端高高飘扬。在众多攀登者的心里,珠峰不再是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巍峨险峰,而是成为了许多人心中那个坚定不移的信仰。其中,有一位69岁的无腿老人用真实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与珠峰的终生情缘,他就是夏伯渝。从1975年到2018年,时光在夏伯渝的身上留下了痕迹,即使不再是当初那个身姿矫健的青年,但43年的坚持,5次越挫越勇的经历,让他明白,只要心中拥有信念,珠峰就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2018年5月14日上午10点40分,夏伯渝成功登顶珠峰,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假肢登上珠峰之巅的攀登勇士。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残疾人,攀上珠峰之巅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他的故事和精神实实在在地感染了很多人。有人说,夏伯渝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攀登者,而千千万万的攀登者,见证了中国精神的发扬光大。
攀登不止,精神不灭。在这个飞速发展、日益更新的时代,我们似乎能够触摸到这种精神实质的内涵。登山的背后不是蛮干冒险,而是探索世界的未知领域,和自己来一场心灵上的对话。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更是一种勇攀高峰、吃苦耐劳、祖国至上的高尚情怀,是突破自我、超越极限、顽强不屈、决不放弃的优秀品质。中国人征服珠峰的过程,只是一个时代、一个领域的缩写。从第一代攀登者到现在的攀登者,从一座座真实存在的高峰到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不同领域的高峰,都需要无数的攀登者在恒久不变的攀登精神的激励下,去奋力突破,砥砺前行。
高山,亘古壮观屹立;人类,代代奋勇攀登——这就是不灭的攀登者精神!
上一篇:探秘数学王国的大家
下一篇:架起太空桥梁的卫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