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的含义
“利己是生命的基调,利他是生命的价值。”所谓生命的价值,就是指我们生命对别人有价值,做个有用的人,就是有价值的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段玉裁注:“止象草木生有址,屮象草木初生形。止象草过屮枝茎益大。出象草木益兹上出达也。故以止为足。”古文止为趾,止为古文,趾为后起字。止字的本义是脚底板,引申义为停止、阻止、禁止、留止、莅止,等等。
《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颜师古注:“止,足也。”是用止字的本义。一般而言,提到止字,就会联想到停止、阻止、禁止、留止、莅止,等等,《易·蒙》:“山下有险,险而止。”我们说:“心如止水。”止咳、止痛,都是这个意思。《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此止字,作居住解。《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此止字作收留解。
止字的引申义,也有指人的仪态举止,如《诗经·大雅仰》:“淑慎尔止,不愆于仪。”郑玄笺:“止,容止也。”也有指止境,如《大学》:“止于至善。”也有作梵文“奢摩他”之意译,止、观(梵语为昆婆舍那)是汉传佛教天台宗的重要法门,即修行方法。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指定、慧双修,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专注于特定对象,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现象。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中水影现万象,止与观,实一体而不二,如一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知其所止
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一个惑字,人生的祸患往往来自于一个争字。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今天的时代宛如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形式各异。各种科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令人应接不暇,各种服饰精品不断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走进各大百货公司、大卖场,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心动就会行动,走过、经过,一定不会错过,于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再者,在人生的旅途,充满各种的诱惑,如果沉不住气,就会迷失、堕落,无法自拔。人要做坏事,不是天生就会的,常常是受不良环境、不良朋友的影响,而误入歧途。自制是很重要的人生修养,却也是很难做到的人生修养,因为人生最难的事,就是抗拒诱惑。
人生的困惑,也来自对生命的不能理解。到底人从哪里来?人死后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在历史的长河里,百年光阴真像白驹过隙;在浩瀚的万物中,我们的生命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不是每个人都有智慧理解生命的本质,都能当家做主,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人贵自知,生而为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想要的,不一定是需要的,需要的不一定是想要的。人生的目标,应该是如何使自己活得漂亮,也帮助别人活得漂亮。生命是个共同体,“利己是生命的基调,利他是生命的价值。”所谓生命的价值,就是指我们的生命对别人有价值,做个有用的人,就是有价值的人。
浅尝而止
争字,甲骨文像两人各持物之一端相争之形。两人持物各不相让是争,一人持物被另一人所夺是夺,不管是争或是夺,一定有是非、有输赢。争是没有好处的,你争我夺,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老子告诫我们,无论是个人的修身,或是治国、平天下,都应该谦让不争,守柔处下,因为刚强易摧。《老子》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生都有一些不圆满,一得一失,实在没有什么好算计。《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天道。物戒太盛、太满,“谦受益,满招损。”名利是追求不完的,有钱的人希望更有钱,做官的人希望做更大的官。钱要多少才够?不满足的人永远不够。
只要是人就有欲望,欲望是生命的动力。我们对欲望的追求,都是充满新鲜和好奇,这些欲望的追求,尤其是口腹之欲,或是其他各种物质上的满足,都在不断地刺激,而且愈演愈烈,人如果不能知止、知足,就会成了物欲的奴隶。人要役物而不役于物,人被物欲所奴役,就非常可怜了。
“居无求安,人无求能。”古人为了怕耽误于逸乐而不图上进,而有自惕自勉的话。
老子说:“少私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生而为人,欲望是不能断绝的,只能减少、降低而已。所以,对各种欲望的追求,“浅尝而止”,不要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适可而止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生的痛苦,主要是因为私心太重,欲望太多。“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老子》第十三章)一个人能够泯灭“我”的贪念,把私心消除净尽,才可以解除人生的痛苦。知其所止!主要强调人生要有智慧,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知道自己人生的极限,不要不自量力,自讨苦吃,不要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人生是有限的,我们只有有限的岁月、有限的体力、有限的智慧、有限的财富。知止,就是要知道人生的极限,人不能妄自菲薄,人也不能贪得无厌。
凡事偏了都不好,过犹不及。以饮食为例,没有水、没有食物,会渴死、会饿死,可是喝太多、吃太多,对身体的健康是有害而无益。人在情绪上的表现以及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是如此。《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正和平的境界,才能使天地安居正位,万物顺遂生长。
唯止不殆
《老子》第三十二章:“知止,所以不殆。”老子说:“知道止于所应止的地步,就不会有危险的事。”生而为人,与生俱有七情六欲,面对人生的种种诱惑,除非是很有修养的人,自制力很强,否则实在很难忍得住情性,而不会陷溺于情欲的追求。许多人因为欲望太多,嗜欲太深,为了满足无尽的欲望,必然是疲于奔命,而且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别人的健康、幸福,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巨大的、悲惨的祸害。
一个人过分贪名爱利,盲目去追逐求取,往往是未得其名,先得其辱;未获其利,先受其害。再者,祸福是相倚相伏,即使勉强求得功名富贵,也因为一得一失,得失互见,而牺牲许多珍贵的情缘、福分以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人为自己所喜爱的,不管是名或利,求的愈多,失的也愈多;珍藏的宝贝愈多,亡失的东西也是相对的增加,所以,《老子》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物忌太满,满则溢。《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又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声色犬马诱惑的社会中,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学习老子所主张的虚静的工夫,不急进,不躁动,以稳健坚实的脚步,朝向正确的目标迈进。另一方面,而对各种物质、情欲的诱惑,我们要懂得节制,知止知足,少私寡欲,过简单、朴实、自然的生活。幸福、快乐的生活是人人所企盼的,但是很多人误解幸福、快乐的真谛,以为满足物质的需求,就是幸福、快乐,而不知道真正的幸福、快乐,不仅来自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生活的怡然自得、逍遥自在。
上一篇:如何做到知止
下一篇:如何学会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