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要求越低,心灵越放松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经说过:“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人生在世,不必刻意追求功名利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得开心、自由。古人所倡导的“知止知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知止知足,是中国传统思想修养和处世哲学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既有对宇宙间自然法则的遵循,也有历经祸患后的人生体验;既有对儒家中庸之道的坚信不疑,也有道家学说的影响,如“知足”二字,就是取自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之说。同时《颜氏家训》中,颜之推还将“知足”二字引申出了另一层意思,即“知足免害”。他告诫子孙,无论是从自然法则,或从人的实际生存的需要,还是从历史的教训来说,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都是非常有害的。
物质生活要求越低,人们的精神生活反而越自由,心灵也会越放松。倘若无限制地追求物质享受,那么不仅得不到预期的快乐感受,甚至还会让自己的心备受束缚,紧张、劳累,无法放松。古往今来,大多贤人智者对物质的要求都不高,他们不断地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为的就是解放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免于疲累的困扰。
中国人向来推崇的“俭以养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告诫人们要放低对物质的要求。清朝著名将领曾国藩就曾对“俭”做了这样的解释:“凡多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书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君子都能做到恬淡寡欲,安于贫贱。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一旦染指,便不能自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不要任由自己的欲望无限制地发展下去。
对物质的欲望会给人们带来巨大危害,而且这种危险是无形的,它一点点蚕食人们纯净的心,最终使人们的心被层层厚茧包裹住,进而迷失自我。
我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不仅注重规范自己的德行,还教育子孙后代节制对物质的欲望,知足止足。
在当时,人们都怀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而陆游却毫无这种陈腐的观念。他曾劝儿子们不要讨厌锄犁,不要看不起种菜种地,他不要求儿子一定要走科举考试这一条终南捷径,以便挤进官场,捞个一官半职。
在《放翁家训》中,陆游告诫子女:“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陆游不要求儿子才锐(具有突出的才能),只告诫儿子熟读经、子,宽厚恭谨,是有深刻道理的。所谓“皎皎者易污”,过于突出,反而会遭灾惹祸。
陆游自己品行高洁,他也教育儿子不要贪求。当他七十三岁时,生活仍然十分贫寒,甚至不得不卖掉家中的酒杯以度日。但是,当儿子子龙去吉州任司理时,他仍作诗谆谆告诫儿子谨记廉洁为官。诗中写道:“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治愚此(坐:因为)……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他要求儿子即使一文钱也要来得清清楚楚,不能贪得,这是何等高贵的清廉品德啊!
在《放翁家训》中,他还告诫儿子:“世之贪夫,溪壑无餍……至若常人之情,见他人服玩,不能不动,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羡,于我何补?如是思之,贪求自息。”说到底,陆游就是为了告诫子女们要做到清廉自守,毫不贪求。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人们抛弃了节俭的习惯,讲究奢侈,人们对物质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这种无休止的欲望不仅会让人们活的异常疲累,还可能让人不走正路,从而导致灾祸甚至家破人亡。所谓“成由勤俭败由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物质条件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了这些不重要的俗物让自己陷入痛苦、劳累的生活之中,实在愚不可及。陆游正是因为了解这一点,才始终作诗告诫自己和子女要放低对物质的欲望,安享平淡生活。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为强烈的物质欲望所左右,在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中身败名裂的例子数不胜数。层出不穷的贪官,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乃至于世界各地频繁的战争,说到底,都是由于对物质要求过高的缘故,都是源于贪欲的驱使。由此可见,贪心和不知足只会给我们带来不幸和灾难,不会给我们带来一丝一毫的好处。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满足。要知道,不要对物质要求太高,能够吃饱穿暖已是人生最大的乐事了。唯有知足,才能常乐;唯有知足,才能让自己精神自由、心灵放松;唯有知足,才能得到永远的满足和幸福。
上一篇:爱情走了,亲情和友情还在
下一篇:生活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