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是一种彻悟人生的淡定
包容是一种彻悟人生的淡定。包容不仅意味着对于个人得失不计较,还要求人们能用自己的爱心和真诚来温暖他人的心。包容能将彼此之间的隔阂消除,更能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他人冰冻的心灵。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们更需要这种包容与关爱。
在生活中,人要学会分享与给予,培养自己关爱他人的心胸。他人因为你的关爱而得到了快乐,你自己也会从中收获愉悦,也能感受轻松。如果你对他人毫不关心,只知道“自我欣赏”,甚至自私自利,那么带给你的只有忿恨与苦恼。这样的人生又何来悠然之谈呢?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更是不可能存在。包容,本质就是对差异的一种理解与认可。急性子对慢性子的谦忍,内敛的人对心直口快的人的理解,成功者对失意者的善待,这都是一种包容、一种豁达。
如若我们要与其他人一起生活、工作,我们就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存,无论他人的脾气秉性、接人待物、心胸气度有何不同,我们都应该努力以包容之心来对待。而一味地将自己的意念、思想与态度强加给他人,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人际关系少一分融洽,多一些紧张。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生活必然不会悠然快乐。
当他人身处困厄时,多给人一些包容,一丝关爱,没有过多的苛求,那么我们不仅能得到心灵的慰藉,还能创造奇迹。
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为约翰·纳什时,这一消息令数学圈里的许多人颇为吃惊。他们惊叹的不是纳什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而是惊叹他竟然仍在世。
1928年,纳什出生于美国。与很多天赋较高的人一样,纳什小的时候就显得有些不太一样,那就是他性情孤僻,这种性格缺陷为他日后的不幸悲剧埋下了伏笔。
中学时代,纳什在数学方面已经显露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天赋。1958年,美国《财富》杂志将纳什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当时他正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
同年,纳什童年时代的性格缺陷导致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他更加孤僻,更加喜欢独处。同时,他还被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折磨着,最终,纳什竟从一个数学天才变成了一名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
此后,纳什再也没有发表论文,也没有任何学术职务以及科研成果,他就像幽灵一般到处游荡。然而,普林斯顿大学还是向他敞开了胸怀,接纳了纳什。他的妻子不离不弃,将孩子留给自己的母亲照看,自己专门照料纳什;他的同事也没有将他抛弃,依旧邀请他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待他仍像对待一个正常人一样。
在众人的关爱与包容中,奇迹终于发生了。1988年,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戴森教授,像往常一样问候纳什时,纳什忽然开口说道:“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电视了。”这或许是纳什三十年来在人前说的第一句话。
许多年以后,戴森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说:“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像他这样清醒过来。”6年后,也就是1994年,纳什在清醒状态下,荣获了诺贝尔奖。
纳什是不幸的,当他精力充沛、意气风发时却陷入了精神分裂;他又是幸运的,久病得愈,最终还获得了诺贝尔奖。更幸运的是,纳什有自己的妻子,有那么多的同事在包容他、关爱他,他们没有因为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横眉冷对,而是一如既往地加以包容与爱护。所以,才有了奇迹,才有了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教育程度不一致,导致各自的禀性与修养出现差异。因此,我们不能要求他人事事与自己保持一致。只有心存包容之心,豁达之心,我们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良好沟通与和睦相处的桥梁。
你爱这个,我喜欢那个,虽然彼此的嗜好不同,但我们还要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工作生活。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喜爱的事,大家都会感觉融洽舒心。而一旦缺少了差异性,那么人生就如同缺少七声八调的音律一般,没有和谐悦耳、动听感人的音符,只有单调的噪声在身边聒噪。在压抑和单调的阳光下过日子,人们之间就不会再有宽容和谐的音符,有的只是怨恨与争斗,这样的生活必然会与疲惫挂钩,又何来悠然之说呢?
想要做到真正的包容,就要对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思想、言论以及宗教信仰等予以理解与尊重,以兼容并包的态度,不把自身认为“是”或“非”的东西强加给他人。你可以不赞同他人的言与行,然而应当尊重他人的选择,尊重他人的自由思想以及生活的权力。
包容是可贵的,不仅在于对同道者的认同,更在于对道不同者的尊重。这是一种肚量,是一种豁达,是一种彻悟人生的淡定。
上一篇:勇敢的人才能走出浮躁
下一篇:压力来自于生存,还是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