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谁都会说。可是要说得恰当、得体,并不容易。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靠语言。如果一个人不说话,或不会说话(说话难听),就很难与人交往,很难融入群体,很难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
会说话,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会说话,也是最能表现人格魅力的要素之一。
爷爷小时候就不爱说话,直到十八九岁,邻里来家串门,爷爷当时也不知道说句话。你太奶当时总是批评我:“这么大了,来人也不知道说句话。”我说:“说不说,人家不也该来来,该走走么,有啥说的。”而且还自认为自己很实在,不弄那些虚情假意的应酬,气得你太奶直叹气。现在回想起来,过去四十多年了,爷爷很为自己当时那么不懂事、那么幼稚、那么不会说话,感到汗颜、感到可笑。
爷爷讲这段往事,是想说明,一个人对说话重要性的认识,一个人会说话,不是天生的,也有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你现在还小,爷爷把六十年的人生体验告诉你,让你重视说话,注意把话说好,让你少走弯路,会对你成长大有好处。
有那么一个笑话,说一家请客,直到要开席时,还有客人未到。主人急了,说:“唉,怎么该来的还不来呢?”有一名先来的客人听主人这么说,就有了想法:“噢,你说该来的还不来,那我们先来的是不该来的呀!”于是饭也不吃,起身走了。主人情急之下,赶忙说:“嗨,不该走你怎么走了呢?”那两位本来没想走的客人一听,噢,不该走的走了,那我们该走的没走呗。于是也气呼呼地起身走了。请客本来是一件好事,结果由于主人说话不当,弄得不欢而散。这虽是个笑话,但说明,要把话说得周全得体,的确要考虑好才能说,可不能信口开河。
其实,生活中说话不当的事,无处不在。比如同学给你来个电话,妈妈在旁边问:“谁的电话呀?”你眉头一皱,不耐烦地回一句:“谁,你也不认识!”或者说:“你别瞎操心!”这会让妈妈很伤心。本来是一种关心,反被你呛一句,难道这就是养大儿女应该得到的吗?这是说话情绪不当。比如有人正在一个场合上侃侃发言,你突然冒出一句:“行了,别说了,烦不烦!”这是说话时机不当,更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显得特没教养。比如在酒桌上,几个朋友或几个同学聚会,你端起酒杯跟其中一人说:“咱俩关系最好,咱俩干一杯!”这就让旁边的人听了不舒服,噢,你们俩关系最好,我们就不好呗,这是说话的分寸不当。你可以说:“今天兄弟们聚在一起,十分高兴。只有你是从外地赶回来的,辛苦了。咱俩偏过大家一杯,碰一下,怎么样?请各位赞助。”如果这样说,既突出了单独碰杯的心情,又照顾了整体氛围,会皆大欢喜。
有句古话“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看历史上,孔子教书的故事、晏子使楚的故事、苏秦以雄辩口才挂六国相印的故事、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等,他们都是凭自己的好口才,成就了一番大业。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就有极好的口才,留下了许多经典外交故事。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看到周恩来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便不怀好意地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当即从容地回答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为抗美胜利留个纪念。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周恩来总理的机智应对,不但使美国记者处于尴尬境地,更巧妙地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当然,历史上,也有因一言不当而获罪被杀头的。比如三国时的杨修,就因嘴太“浅”而被杀。1957年毛泽东时代的反右扩大化,许多有识之士,因说了当时不该说的话(有些是真话,但不看时势地说,也不行),而被打成右派,被管制,二十年不得自由。你长大后,学习了这段历史,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好在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人民有了言论自由,一般不会因政治歧见获罪了。但言论自由,并不等于什么话都可以说,关于民族习俗、爱国立场、政治原则、该保密的问题,就不能乱说。特别是在官场、在职场,说话更要谨慎,尤其不能背后讲别人的坏话,不能乱传小道消息,不能议论领导人的是非。如果逞一时之快,炫耀自己的口才,反而会令自己陷入麻烦或尴尬境地。这些,都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说:“控制自己的嘴是人类必须学会的第一美德。”
据史料记载,几千年前周朝太庙前就有尊铜人,背上刻着一行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清朝康熙皇帝也说过“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可以失人心也”,真乃古人的经验之谈,高度概括了“说话”与成事的利害关系,很值得深思。几千年前的古人就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难道我们今天的人还认识不到吗?
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会说话是多么重要。
通观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把“会说话”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有位哲人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说话的能力。”美国人提出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法宝”,占第一位的就是“口才”,并且在各个中学开设这方面的必修课。在中国,“口才”虽然为人们所重视,但在对“口才”能力的培养方面,却做得不够,基本处于“自然成长”的状态。“口才”是现代智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孙孙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才”,学会说话,是你一生都需要努力的事。
为啥给你取名叫“阔”呢?“阔”是门里加个活字,让房家门里从此活起来。怎么活呢?“舌”头上沾点“水”为“活”,即要口才好,会说话才能活起来。你小时还不会说话时,一着急自己就哇啦哇啦喊,像讲外语,而且声音清脆,可以看出将来在说话上不会怯场,也会有话题说。关键是,能否做到在恰当场合、在恰当的时间,掌握恰当的分寸,把话讲得得体。
提升自己的口才,有一本书孙孙必看,就是《鬼谷子》。《鬼谷子》是讲求处世术、揣摩术、说辩术、决策术,极尽权谋韬略的一本奇书。据说苏秦、张仪、庞涓、孙膑都是鬼谷子的学生。战国同时期有七国的宰相,都是鬼谷子的学生,真实与否爷爷不得而知,但鬼谷子的关于“讲话”的艺术,可谓旷世经典,是值得高度重视并潜心领会的。爷爷读《鬼谷子》有三点体会:一是说话时要顾及听者的感受,掌握听者的心理脉络,循着听者的心理不断变换话题,不可自顾自地滔滔不绝;二是所说的话要于对方有益,对方感觉到你是帮助他,是关心他,是尊重他,他才乐于倾听;三是养成欣赏和赞美别人的习惯,不要张口就指责别人、否定别人,不要居高临下地教导别人,平等地,讨论式、互动式地交流,更易于被人接受。而这些正是对心理学的有效应用,说鬼谷子是心理学的鼻祖,一点也不为过。如果你能结合心理学来读《鬼谷子》,或许会有更深刻的感悟。爷爷没有认真研读过《鬼谷子》,肤浅之见,仅供参考。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你有什么样的学识,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说什么话。别人也常常会根据一个人的讲话水平和风度来判断其学识、修养能力。俗话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就是指什么人说什么话。是流浪汉、是泼妇、是学者、是武夫,一张嘴就显现出来。所以“说话”的功夫远在说话之外。该说话时说话是一种修炼,不该说话时不说话是一种聪明,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是一种成熟。
爷爷认为,想把话说好,一是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能经常换位思考,说话前先想到听话人的感受,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容易说出伤害别人的话。二是有知识,通晓的事情多,在场合上有话说,不至于像鸭子听雷,啥也插不上嘴。三是有见识,能看出来事情的本质或问题症结,能抓住事情的关键,突出主题,紧扣中心,这样说话才有分寸,有分量,不至于东拉西扯,说了半天不得要领。有一句俗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用来形容某些人写文章抓不住中心,废话连篇。如果讲起话天马行空,信口开河,胡侃一通,别人听起来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云,则非但不是口才好,简直是坏习惯!
有想把话说好的愿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口才训练。口才好,有天赋的一面,更重要的还是后天努力。据说曾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念中学时是结巴,但他不放弃训练,积极参加学校的演出,每天到树林里对着大树练习讲话,以至后来成了日本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
有资料表明,有的中国人跟西方人物交流,有时显得木讷、忸怩,与中国五千年深厚历史文化的滋养极不相称,原因就是有些太古老的理念,束缚了人们在“口才”上的发展。有句古语叫“贵人语话迟”,“敏于事而讷于言”,成了一些人不爱说话的借口。其实,依爷爷的理解,这并不是叫人少说话,“迟”、“讷”是告诫人们要想好再说,不要急于表达。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对口才综合能力的训练,才让我们的“口才”相形见绌。
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明良好的语言(思想)不但可以带给别人愉悦和启迪,更可以增长知识,激发热情,增进感情。
会说话,是艺术,是技巧,是学问。如果一个人在谈吐中,能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幽默机智,旁征博引,简练明快,跌宕紧凑,激情飞扬,铿锵有力,自然会受到别人的赞许,这就是“会说话”的魅力。
会说话,是分寸掌握得好。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句名言:“聪明人不外三点:一是说话得体,二是行为公正,三是思虑周到。”其实这三句话是互相关联的,思虑周到,行为公正,是说话得体的前提。说一个人有没有水平,其实就看他说话、办事分寸掌握得是否恰当。有时不让说而不说,是无奈;不必说而不说,是默契;不敢说而不说,是怯懦;不便说而不说,是修养;不该说而不说,是分寸;不屑说而不说,是傲慢。用哲学术语讲,是“度”把握得好。过一分为多,少一分为少,恰到好处就是水平。
能把话说好,要经过长时期的积累训练,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爷爷这里仅从五个方面做点强调。
第一,什么时候最容易说错话?就是在急迫、盛怒、特高兴的时候,最容易说错。人在激动、紧张、冲动的情况下,往往会失去理智,失去分寸,或者不知说啥好,或者说得不得体,不计后果,只图一时痛快,啥高兴说啥,结果“一入人耳,有力难拔”,惹出是非,悔之晚矣。得意时要少说话。说话时不可伤害他人自尊,讲话要有分寸,莫逞一时口头之快,而得罪于人。“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口出狂言者祸必至。得理要饶人,礼让不是人际关系上的怯懦,而是把无谓的攻击降到零。
没话说或说错话的病源至少有两个:一个如鲁迅先生所说:“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工夫想,而在于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平时对自己将面对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不足,没有做到事先心中有数,所以临场时,不知说啥好。二是平时知识准备不足,阅历短浅,思考能力弱,逻辑能力差,腹少诗书,胸无点物,临场时自然没话说。这就要求孙孙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了。
第二,要把“会说话”与做人的“油滑”、“刁钻”区别开来。“会说话”与“耍嘴皮”是两回事,见到人八面玲珑,四面见光,看风使舵,甚至谎话连篇,虚情假意,这不属会说话,是做人太世故。世界上没有傻人,别人不点破罢了,这种人只能让别人唾而远之。若说话太咄咄逼人,尖酸刻薄,质问怨损,气势汹汹,得理不饶人,甚至强词夺理,去揭别人疮疤,这种人就更缺德了,最终会失掉友情,失去爱情。
会说话是指说话得体,但本质上要诚实率真,坦荡大气。能指出别人的缺点,是一种真诚;若恭维别人的缺点,就是不怀好意。该直率则不隐晦,能委婉而不虚伪。说错了,当即坦诚道歉。这样,会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博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要学会倾听。会倾听,也是会说话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和别人交流时,必须要掌握对方心理活动的脉络,你的话才会恰到好处、深入人心。而倾听,是了解对方心理的前提。会倾听,大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要集中注意力,努力听明白。不要没听明白就乱点头,这样往往会造成误解。爷爷农村有个儿时的小伙伴,当时是生产队的电工,二十二岁那年,在准备爬高压线杆断线时,告诉他爸爸“把电闸拉下来,看着点”,他爸爸点头示意知道了。可是他爸爸却听成“我把电闸拉下来了,看着点”。儿子当然充分相信爸爸不会大意,放心地爬上高压线杆,刚一伸手操作,一道火光,人一头栽下来。爸爸此时正忠实地守在有电闸的屋门口,目睹了儿子惨死的一幕。爸爸肝胆俱裂,痛不欲生,也无力回天。教训何其惨痛!为什么有些部门对重要命令往往要让执行者复述一遍呢,就是怕听错。
二是听别人讲话,要目不旁视,看着对方的眼睛,表示恭敬聆听。不可左顾右盼,交头接耳,也不要贸然打断别人的讲话。有疑问确需插话时,要举手示意,得到允许的表示再发言。特别是面对别人的嘉许,应谦逊有礼、颔首示谢,不可趾高气扬,洋洋得意。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心理,维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是对别人的话是好是坏要进行分析,不能不加思考地做出反应。“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格言联璧》语)。不要轻信谣言,不要让那些毫无意义的“闲话”消耗你的时光,败坏你的情绪。对一些玩世不恭、权势争斗、男女绯闻、耍小聪明之类的话,都要让它随风而逝,你才能保持秋水无痕、素心如玉的心境。
说到倾听,爷爷要特别嘱咐你一句:因为你小时候大人说你的时候,你总好随口找些“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是很不好的苗头!小孩子或许因为顽皮、好胜,可以理解,但长大后听到别人意见的时候还这样,就令人担忧了。爷爷告诫你:面对别人的意见,一定要耐心、虚心、诚恳地倾听,千万不要立即给予“反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何必逞口头之快,要压住别人三分点呢?这是耍小聪明啊!是很令人讨厌的!总喜欢找个“理由”为自己辩解,这种“有理没理都要辩三分”的习性,不但给人不开明、不虚心、不成熟、好强词夺理的不良印象,更会降低你的人格,损害你的人际关系,影响你的发展。孙孙切切注意!
第四,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加强口才训练。有很多孩子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越是不讲,越不会讲;越不会讲,越不敢讲。爷爷非常喜欢看电视里大学生演讲比赛节目,他们的机敏、博学、善辩,很让爷爷羡慕。我想,这些口才好的大学生,一定是在平时就注意口才的训练。好的口才主要是后天练出来的。孙孙两三岁,大人就注意培养你的表达能力了,尽可能和你做语言交流,让你讲在幼儿园的事情。你小时候就表现出很好的口才潜质。爷爷希望孙孙一直努力,不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口才的机会。比如课堂发言、班级演讲、当班干部、组织班级各种研讨会、到街头宣传、参加文艺演出、当节目主持人等,你都应该积极争取机会。也许开始很窘迫,紧张,语无伦次,不得要领,但这是人人必过的一关,大胆向前,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慢慢就会从容潇洒、发挥自如。
第五,学会必要的沉默。有时“沉默”也是一种修养。“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语)。即该说时讲得恰到好处,是明智;不该说时,保持适当的沉默,也是一种明智、聪慧和力量的表现。博友刘良适也对“沉默”有很精辟的论述:“沉默,是恪守美德者的选择。沉默也是一种语言,它在无声中传递着力量和真实的情感。人们应学会在沉默中调整情绪,获取轻松和宽容;在沉默中梳理和按摩心理,赢得信心和勇气;在沉默中排除劳顿和烦闷,享受恬静和洒脱。沉默使人变得豁达,它像一剂抗生素,使人们有了抵抗外界污染的能力。”的确,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无聊、令人讨厌的场面,你不屑参与进去,当然也不必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样子,这时候的最好选择就是沉默。
爷爷这里特别要强调一句:一定不要背后议论别人的隐私或短处!这是最容易招致祸端的。如果能帮别人“维护一下”,不让有缺憾的人难堪,当然更好;如果不便多言,最好就是“沉默”。《格言联璧》有云“事属暧昧,要思回护他,著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就是这个意思。
“沉默是金”,不是不分时间场合地一律沉默,只有在该沉默的时候沉默,才是真正的沉默,否则就是故作高深,反而让人讨厌。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指“口若悬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掌握讲话的分寸,当言则言,不当言不言。一个人如果喜欢炫耀自己的口才,不分对象、时间、场合地呱呱个没完,就有些烦人了。
总之,沉默是一种优秀的内在品质。但是,睿智的沉默与愚钝的缄默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沉默”也有真假之分,是一种容易与浅薄无知混为一谈的修为。孙孙从小就在口才方面表现出优秀的潜质,相信长大后一定错不了。但是,不要做从早到晚喋喋不休的呱呱鸟。
还有一个讲话的细节,孙孙要注意:说话时的语速和声调,一定要抑扬顿挫,或舒缓轻柔,如潺潺流水;或似珠落玉盘,悦耳动听;或似高山泻瀑,激越清扬;或似雷霆万钧,振聋发聩,要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表情也要丰富,但不要过分夸张,以得体为宜。有没有感染力,有没有说服力,是衡量讲话好坏的根本标准。记住,“有理不在声高”,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有让别人能信服的“说服”,才是“口才”。爷爷对那些讲话像吵架,像放机关枪,高声大嗓,唾沫横飞,脖子上青筋凸起,咄咄逼人的表述方式,非常反感。怎么就不能文明一点儿呢?其实,这就是一个人文化修养欠缺的结果呀!
总之,话品即人品。血管里流出的是血,而不会是水。关键是自己先要腹有诗书,胸藏锦绣,才会口吐珠玑,言之有物。深厚的知识积累是卓越口才的基础。关于品格、知识的修养,爷爷在别的篇章已谈到,不再赘述。
看《红楼梦》,里边有两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得非常好。只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才会懂得怎样把话说得得体。薛宝钗这个人物,爷爷非常喜欢,认为她的言行最具体地诠释了这两句话,孙孙可以在阅读时慢慢体会。
爷爷还建议你,读一些口才修养方面的书,学学周恩来在外交场合的一些精彩文献,系统地提高自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练习,要创造机会,勇于从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口才。
是人才者必有口才,没口才的人才一定是一个不完整的人才。而会办事、口才好的人,则必定是人才,而且是不可多得的通用之才。
爷爷热切地期盼着你,不愧对“阔”字。
上一篇:学会与人合作
下一篇:学点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