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天才与勤奋:勤奋避免天才变成庸才
勤奋避免天才变成庸才
生活中所谓的天才,就是指有的人天生在某个方面比常人优秀得多。季羡林先生说:“天才很幸运,因为天才付出努力和勤奋,就能取得一番成就。然而天才多半不愿意努力,因此世界上有大成就的天才不多。反而,我们的身边那些资质一般却肯刻苦努力的人,最后往往能获得不错的结果。”
季老的意思是说,想要取得卓越的成就,是需要资质与勤奋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天才不努力,很难取得一番成就,而一个资质普通的人如果肯勤奋努力,即便没有大成就,也会收获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
有“书圣”之称的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喜好书法,书法艺术领域不仅传承家学,而且独树一帜,开辟了书法的新天地。他整日精研书法体势,心摹手追孜孜不倦,广采众家之长,将众体书法冶于一炉,逐渐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无人能超越。
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天赋远超一般人,但他并不因此而自满,仍然勤于练习,刻苦钻研,他家中有一个池塘,被后人称为“墨池”,因为他每天写完字都在那个池塘里洗毛笔和砚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个池塘都变黑了。正因如此勤奋,他才成为一个闻名后世的书法大家。
季老在感叹王羲之的勤奋时说过:“《兰亭集序》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那个不起眼的池塘的光芒!”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自幼聪明无比,读遍诸子文章,作为汉代的太史官,他的志向是编写一部从神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通史巨作。因而他从20岁就开始搜集史料,实地采访,一直到60岁写完《史记》,前后共花费了整整40年时间。这也是天才与勤奋相辅相成的生动例子。
“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有1000余种发明,有人称赞他为天才,他却回答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家鲁迅先生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在学习上了。”有一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家前去拜访鲁迅,他向鲁迅先生问道:“先生,您是不是特别喜欢吃鱼?听说吃鱼的人特别聪明。我应该吃些什么鱼?”鲁迅先生平日里最不喜欢吃鱼,因为吃鱼还要防着鱼刺,浪费时间,所以笑着对他说:“依我看,你得吃一头鲸鱼才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有人虽然天生是“宝剑”,但从不磨砺自己,终究也是一块废铁。但凡有大成就的人,除了拥有天赋之外,必定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废寝忘食,乐以忘忧,正是这类“天才”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如果一味想着走捷径、耍小聪明是成不了大才的,最后只会落得个“天才陨落”的下场。古语有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旷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季老让我们永远记得,“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这是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明白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天才”与“庸才”
北宋年间,在江西金溪县有一个祖祖辈辈以耕田为生的人家,这家有一个5岁的孩子,名字叫方仲永,之前从来没有见过书是什么样子的。有一天不知怎么了,他突然哭着闹着要书。父亲感到十分诧异,但还是从邻居家借来了书。方仲永抓起来随便一翻,当即写了四句诗,不但符合格式,而且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人惊叹不已。方仲永的名声很快传遍了整个乡里,乡里的有钱人家都争相邀请他来家中吃饭,并送各种财物之类的东西。方仲永和父亲对这种生活状态十分满意,就整天在十里八村晃悠。不知不觉六七年的时间过去了,方仲永再也不作诗了,只是每天帮着父母做些庄稼人的活,后来大家都把他忘记了。
我们在为方仲永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天才最后变成普普通通的人?季羡林先生说:“方仲永是一个天才,而且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天才,但是也有许多的天才,最后却因为各种原因而变成庸才。方仲永是因为家教的原因,而今更多的是个人的原因,孩子贪图享受,不愿刻苦努力。”
勤奋并不只是针对少年人来说的,成年人仍然需要勤奋,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但成年人似乎总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比如生活的琐事、感情的问题等。季老认为,任何年龄段都不能放弃勤奋和刻苦,因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是追求安逸、随遇而安的。无论多大年纪、从事什么行业,若想有所作为,都要勤奋努力、严于律己。
勤奋是避免自己变成庸才的法宝,对勤奋的自觉性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年轻人勤奋,能开辟事业之路;中年人勤奋,能攀上成功顶峰;老年人勤奋,可以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季老一生都在勤奋中度过,他说:“刻苦努力是有方法的,不可空有一腔热血、一阵激情。古人说得好,‘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只要坚持下去,将勤奋变成习惯,就不觉得苦累了。”我们要时刻记得天才与勤奋是相辅相成的,应当让勤奋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上一篇:季羡林:谈境界:超越自我,不受平常事羁绊,逍遥方至
下一篇:季羡林:谈天才:“天才不才”,不做“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