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学术研究:想要有所进步,必要有所创新
想要有所进步,必要有所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被问及学问研究时,学贯中西的国学泰斗季羡林认为,无论什么行业,想要有所进步就必须创新,学术也不例外,创新是学术进步的灵魂。而关于创新,他认为:“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所谓的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牛顿曾说过:“我之所以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不错的进展,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从哥白尼的‘日心说’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它开启了我对物理学以及宏观、微观世界的热情与向往。另外,我也从笛卡尔等现代哲学家以及伽利略、开普勒等天文学家那里受到了很深的启发。”可以说,没有这些人,牛顿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然而,只有这些人而没有牛顿,物理学也不可能有如此灿烂的今天。那些物理学家代表了物理学的传统与经典,而牛顿则把他们的理论以及成果加以系统研究、整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福于全人类。
无独有偶,“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在带学生从事研究时,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说:“人类已有的知识与科技我们必须掌握,而更重要的则是你自己的想法与主意。”有人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把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比作一个圆,在这个圆内是人类已知的世界,那么我们的研究人员就是围着这个圆的边缘不停地转的人。他们深入了解这个圆,然后试图从一个地方扩大这个圆,这个圆扩展了,那么人类的已知领域也随之扩展,伴随而来的就是科技的巨大进步,人类生存空间与生存方式的进一步优化。
安全刀片的发明者吉利以前是一个瓶盖公司的推销员,虽然工作十分努力认真,但过了近20年仍然是个普通推销员,一事无成。有一天吉利去外地出差,返程前一天住在旅馆里,因为熬夜,第二天起床晚了,匆匆忙忙收拾东西,正当他急着刮胡子时,旅馆服务员进来告诉他:“再有5分钟,火车就要开了。”吉利一听十分紧张,一不小心就把下巴刮破了。他一边用纸擦血,一边心想:“如果发明一种不易伤皮肤的刮胡刀,一定大受欢迎。”回家后他潜心钻研,将市面上售卖的各种刀片都买了回来,反复地试验,最后终于发明出了一种安全刀片,他也因此成为世界安全刀片大王。
无论何种行业、何种领域,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都不会有大发展,只有创新才能进步。我们今天之所以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都与创新息息相关。
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创新的基础就是古今中外不同的理论储备与知识储备。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学术或科技领域的进步都是在丰富的贮备基础上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各种学术以及各个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其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就有几十家,可以说是学问发展的一次“春天”。在此基础上,汉代博采众长,创造了更加灿烂的文化艺术,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典籍。而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吸取经验,求得创新和发展。
尼古拉斯·特斯拉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科学家,他发明的交流发电机造福了全人类,无线传输电力、核磁安全技术促成了氢弹和原子弹的试验成功,隐形飞机广泛运用于军事,聚能发电机可达一亿伏特稳定电力。他曾经十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从没去领过奖,他的科学创新与同期水平相比超前了300年,而在应用方面甚至超越了1000年。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所有发明创新都是博采众长的结果,不断在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开创新的领域,发明新的应用技术。世界历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电灯、电话、电报等让远距离的信息传送成为现实,方便了人类信息的传送;电影、留声机的出现让人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实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后,国际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而这些都不是一个人独创的功劳,而是历代科学家对前代科学技术的整合与创新。
季老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全人类的共识。而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艺术,都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补充新鲜的血液,才能更加灿烂辉煌。”
上一篇:季羡林:谈学与思:有思有学,知行合一,才能进步
下一篇:季羡林:谈实验主义:实验主义是科学的治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