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礼: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
礼貌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要尊重老人,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学生。但现下,社会上不讲礼貌的大有人在,季羡林先生也充分注意到这一现象。
季老曾看过一个电视片,是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摄制的,主题是介绍北京。片子里播放了北京的各处名胜古迹,其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画面:一个光着上身的胖大汉骑着自行车,双手脱开把手,在天安门前的大马路上急奔。这样不文明的形象影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季老认为这种现象极其可悲,而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竟然要学习幼儿园的用语,“请讲文明,讲礼貌”,这更是一大悲哀。季老不止一次地说过礼貌的作用,还曾借用香港《公正报》上的话: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
有礼貌显高质量
讲礼貌不容忽视,因为这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在日常的行为细节上十分谨慎的人,必然是可以办大事、承担大责任的人。
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张良,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张良经常出游外地,求访贤师,一次散步到桥边,看桥头坐着一位白发老头。老人的鞋子半穿不穿,两脚一晃,鞋子就掉了。老人对张良说:“你把我的鞋子捡回来。”张良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觉得应该敬老,因此就给他把鞋捡了回来。但是老人得寸进尺,一而再再而三地要他捡,张良仍然恭恭敬敬,毫无怨言和怒气,显示出他谦恭有礼的品格。老人看他做得不错,答应要教他本事,让他5天后清晨在桥上等着,可是因为张良去晚了,老人就说再等5天过来教他,这一次张良一听到公鸡打鸣就起身前往,但还是迟了。老人又约定再等5天,张良干脆前一天晚上就在桥上等着,觉也没睡。老人十分欣慰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因此传授他兵书,对他说:“好好读这本书,将来一定能成大事。”最终,张良经历磨难,成为有名的谋略家。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日常礼貌的行为能彰显和磨砺出谦恭有礼的品格,而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更容易被人信任器重,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办,因而也就有更远大的发展前途。
北宋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叫杨时,中了进士以后,他放弃出仕,继续求学。当时程颢、程颐兄弟是颇负盛名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杨时对二程的学识十分景仰,便拜两人为师,努力学习知识。有一天,天寒地冻,大风呼啸,杨时遇到疑问,就顶着寒风雨雪,去老师家求教。到老师家后,他见老师在椅子上睡着了,不忍心搅扰,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候。等老师一觉醒来,看见杨时脚下已有一尺深的积雪,全身上下也沾满了雪。
一个懂礼的人做任何事都会表现出谦恭好学、尊师重道等品格,凡事以礼为先。季老认为,这种高贵的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人十分缺乏的,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懂得什么叫礼貌,在言谈举止上冒犯了别人,自己还洋洋得意。这都是因为缺少礼仪教育,是文化素养缺失的一种表现。
有礼使身心免辱
许多人将不讲礼貌的行为全数归咎于所谓的新新人类,季老调侃说虽然自己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级别的人物了,却仍然觉得这样的说法十分不妥。因为在新新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有不文明的现象了,而新新人类只是让这不讲礼貌的一面向前进了一步,把这并不美好的传统“发扬光大”了而已。
季老说了一些例子,前些年有一些男女在公众面前牵手,新新人类却在人潮涌动之中,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说起来都是不文明现象,只是程度深浅而已。中国人在这方面的不文明,就连开放不羁的外国人看了都自叹不如。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这本来是夫妻情侣之间的事,外人不能管,也管不着。可是这种闺房之乐竟然在大街上演绎,就已经超过了文明礼貌所能忍受的限度。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文人名叫李铉,从小就十分聪明,但家里非常贫穷,靠着亲戚朋友的帮助才得以上学。由于买不起书,他就把别人的书借来背诵。有一次他借了一卷书,夜读的时候睡着了,不小心打翻了油灯,书全都被烧毁了。当时的书非常昂贵,他偿还不了,好在他已经把书的内容全都背诵下来了,因而想为对方重新默写一卷。但他又买不起纸笔,所以就帮忙干农活,用赚来的工钱买纸笔抄写。经过几番努力,他终于将书默写完毕,还给了书的主人。对方见他抄写字迹工整漂亮,比原来的书还要好,十分欣赏他,便花钱请他抄写各类书籍。他借助这样的机会,读完了四书五经,还写了许多的读书笔记,最终成为一代儒学名家。
正因为李铉是一个谦恭有礼的人,勇于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失,想尽办法默写还书,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机遇。他虽然家境贫穷,但有礼可以免辱,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赏识。本就满腹学问的李铉有着良好的礼仪修养,更彰显出他的高贵品质,令人肃然起敬。
季老认为,礼貌无论在何时都是全民应该学习的事,而讲究礼的人无疑都会从中获益。礼貌能使一个平凡之人显出高尚,增添人格魅力,是成功路上的重要品质。
上一篇:季羡林:谈生活的本质:不完满才是人生
下一篇:季羡林:谈社会进步:未来社会的希望在青年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