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宽容赢得友谊
有一位战士骑车上街办事时,一个骑车姑娘从他身边匆匆驶过。当她要超越拖拉机时,正好前面来了一辆汽车,她为躲汽车不得不向右去,结果撞到战士的车上,自己摔倒了。她双手抱着受伤的腿,一脸痛苦状。撞车的责任本来不在战士,但战士还是下车去扶她。谁知她愤愤地说:“当兵的,抢死呀!”这个战士无端受辱,十分不满,但见她受了伤,就没有计较她的态度,要扶她去医院。战士为她交了医疗费。看完病后,她却不叫战士走,叫他负责到底。这个战士有急事去办,只得掏出身份证,让她记下姓名地址,又把随身带的60元钱交给她,才离开。开始时,战士觉得自己有点窝囊,但他还是忍着不与受伤的姑娘“较真儿”,憋着一肚子气把事情做完,以求得息事宁人。过了一周,这个战士意外地收到了姑娘寄来的60元钱和一封表示愧疚的检讨信……
在这里,这位战士的宽容行为并非完全出于自觉自愿,但是却触发了姑娘的良知,引起她的自责,并勇敢地纠正自己的过失。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在人际交往中,对人施以宽容的必要和积极作用。
不自愿的宽容做法尚且如此,有意识的宽容态度那就更具魅力了。作家欧阳文彬与戴厚英原本是好朋友。“文革”开始后,欧阳成了革命对象,进了牛棚,戴则是造反派,积极参与对欧阳的批斗。在批评会上,戴对欧阳无情挞伐,把她所有的文章都批成毒草,进行彻底否定。从此,她们成了“敌人”。但是,欧阳并不因此而记恨戴厚英。当她被“解放”后,两个人又恢复了友谊。再后来,戴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受到审查,欧阳依然把她视为朋友。有些人疑惑不解地说,欧阳怎么不恨戴?欧阳对人说,她过去整人,是当了别人的“炮筒”;后来她被整,促使她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道路,她现在对我友好是出于真诚,这还不够吗?
不难看出,她们由朋友到“敌人”,再由“敌人”到朋友的过程,是欧阳的态度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她宽容大度,不计前嫌,感化了对方,消除了隔阂,修复了友谊。如果不是这样,两个人恐怕就会分道扬镳,也就没有后来的友谊了。在这里,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对人施以宽容的独特魅力。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宽容大度的行为不仅有助于塑造自己良好的交际形象,而且是征服人心、化解矛盾、优化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美好的人际环境的有效手段。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要做到宽容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对人宽容常常以容忍对方的失误、失礼为前提,同时伴随着压抑个人性情、强忍屈辱的痛苦。因此,要想做到宽容对人就必须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水平,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自我心理控制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供参考:
1.有意识淡化矛盾,放弃对抗心理
在人际矛盾中能不能对人施以宽容,与如何判断对方的动机有关。如果我们把对方视作敌人,那么势必难以容忍,在言行上就会按照对待敌人的方式行事,事事处处看对方不顺眼,说刺激的话,做对抗行为,进而使矛盾激化。相反,如果我们不因矛盾而改变对彼此关系性质的看法,不把对方想得那么坏,依然视对方为朋友,不过分计较其不友好态度,那么自己的言行就会少刺激性,多亲善性、宽容性。简言之,如果把对方看成敌人,对方肯定就会成为敌人;如果把对方看成朋友,对方就可能成为朋友。
因此,矛盾一旦发生,我们不妨把对方的冒犯看成是一时冲动,是不经心的失误,那样我们就会淡化矛盾,并自觉放弃对抗心理,为选择宽容,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
2.试着为对方开脱,释放心中怨气
面对矛盾,我们还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试着为对方的失误“开脱”一番,尽量为其不当行为找到合理性、客观性,这样做能有效地减轻自己心理上的怨恨,为失衡心理找到新的支点。在例二中,欧阳对于戴的行为不予记恨,就是把对方的错误做法归结为形势所迫,并非主观使然。如此为对方的不良行为开脱,也就使自己内心的怨气化解了,进而采取宽容和谅解的态度。
再举一例,有一高中生入伍后,很傲气,对人瞧不起。他的班长是少数民族,文化低,但责任心很强。起初这个高中生战士体质差,训练跟不上,班长就给他开小灶,帮助他,但他并不理解班长的好意,还顶撞班长,说:“你肚里有几滴墨水?凭啥管我!”把班长搞得很难堪,班长在心里说服自己:他年龄比自己小,经历少,不成熟。这样想问题,班长就很容易地原谅了他的错误,依然耐心地帮助他。后来,这个战士调到了机关。班长退伍离开军营前,去找这个战士告别,送给他一个日记本。这个战士回到宿舍打开一看,里面记的全是他在新兵连时的训练情况,还有帮助他赶队的计划。他被感动了,他再也不能无动于衷,立即追到车站,一头扑到班长的怀里,说:“班长,我对不起你。”此后,他每月给退役的班长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情况,两个人建立了很深的长久的友谊。
在此例中,班长面对不友好行为,同样采取了为对方开脱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淡化了自己心头的不快,实现了心理平衡,为自己选择宽容找到依据,最终以宽容姿态赢得了友谊。
3.运用求异思维,换个思路想问题
一般说来,人们遇到不公不敬时,直接的心理反映是对抗、不满,甚至一触即跳。这种惯性思维方式每每导致不良的结局。因此,遇事时我们应脱开惯性思维方式,不妨进行求异思维,从事情的另一面想一想,也许可能找到支配自己变得宽容的理由。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讲过一件事:有个人在背后说了他不少坏话,同学们为此愤愤不平,对他说那个人太对不起你了,你应找机会教训他一下。魏听后笑了,说:“不是他对不起我,是我对不起他。”同学们愕然。他解释说:“由于我的存在,让他浪费了不少细胞,花费了不少心思,说这讲那。如果没有我,人家会省心安神得多,这不是我对不起他吗?我不但不能怪罪人家,还要请人家原谅呢。”过了一段时间,那个人听说了这话,被他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主动向他认了错,两个人成了朋友。
由此可见,求异思维有时对化解自己心头的积怨,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有一定积极意义。这样做不但可以安抚自己不平的心,而且可以对对方产生感化的作用,有助于改变对方的不良言行,进而使彼此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高永华)
上一篇:用人格之得,补名利之类用人格之得,补名利之类
下一篇:石成金立身《十要歌》石成金立身《十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