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刚柔并济地处世
那是在春秋末期,郑国的宰相是子产,他善于执政,把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因此深得民心。当时,许多大国都觊觎郑国。子产认为,郑国要求得生存,当务之急是加强国力。于是,子产一面提倡振兴农业,另一方面为确保军事费用,决定征收新税。
一时间,民怨四起,对他恨得咬牙切齿,甚至有人还密谋杀害他。他的家人和朋友都纷纷劝他改变主张,朝中大臣也站出来反对他的政策。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子产没有丝毫的动摇。他力排众议,义无反顾地继续实施既定的政策。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着想,即使牺牲我自己的名利也在所不惜。如果虎头蛇尾,我禅精竭虑想出来的兴国之道就会付诸东流。我决心一如既往地贯彻我的政策。老百姓的责难只是因为我的政策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明白的。”子产这样对别人解释。
子产不改初衷,面对责难仍然坚持己见。过了几年,农业的振兴计划收效甚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军队也逐步强大起来,足以抵抗外来的入侵。郑国在诸侯国中逐渐树立起不可动摇的地位。
子产的政策并不都是如此“刚硬”,他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就表现得非常“宽容”。郑国为了大力培养知识分子,在各地普遍设立了称之为“乡校”的学校。但是许多对当政者不满的人就利用“乡校”传播与统治者相反的观点。若任其发展,就会不利于民心安定,对统治也造成威胁。因此,许多大臣提议关闭乡校。
子产却不以为然,反驳道:“如果那些人聚集在乡校谈论政治,我们可以听取他们好的意见,不断改良我们的政策,这样看来,不是一件好事吗?”
子产借用了一个比喻,继续说:“人们的言论就好比是河川里的水一样,如果我们钳制他们的言论,就如堵塞河水一样。尽管暂时控制了,不久那些不满就会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堤坝和堰塘终将被冲毁。与其这样,还不如疏通流水,引导它们畅通无阻地流出来,这样不是更合适吗?”
从此以后,教育文化得到了繁荣。由于子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在他为政期间,国泰民安,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如老子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他的执政之道就在于刚柔并济,把握住高压和怀柔两种政策的最佳尺度。因为他深知绵里藏针,柔中存刚是成功的为人之道,而刚柔并济是行之有效的处世手段。以现代的眼光看,这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处世手段。
上一篇:要先解决工作问题
下一篇:要学会一时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