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各个阶段的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养孩子如同牵着蜗牛慢慢散步。父母想快是不可能的,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所以,在养育孩子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风景,父母应该把每个阶段视为亲子情感和精神发展的机遇,那么就能与孩子建立起精神伙伴的关系。
孩子成长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婴儿期是小宝宝阶段,幼儿期是指的上幼儿园阶段,少年期是指小学、初中阶段,青年期是从高中到大学这个阶段。
婴儿阶段。孩子作为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家庭,父母要做的是给予无条件的爱。孩子完全活在自我生命状态里,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计划,他所有的发声和需求都在当下。由此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挑战,因为父母发现自己的那种按部就班的作息规律已经完全派不上用场。第一次做父母面临的挑战是被打乱生活节奏和规律,但这种挑战多数会被孩子的那种纯净化解,父母会带着无条件的爱去呵护这个小生命的诞生和成长。
幼儿时期。基本上是从三岁开始往上,这个时期小家伙有了探索世界的意识,他不太愿意一直在妈妈怀里,而是表现出了冒险家的特质——四处探寻。孩子充满好奇且精力旺盛,这个时候对父母的精力和体能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父母对孩子安全的担心变成一种焦虑时,就想去控制他,这个时候父母嘴里说得最多的话是“不可以”“不行”“再不听话就不管你了”“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这个时候父母加大了控制,也不像以前那么有耐心。孩子可能因为冒险搞砸一些事情、破坏一些东西都是常有的事,但这是生命成长的必经之路,父母虽然会抓狂,但必须让这种冒险精神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奠定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允许孩子好奇,因为探索的过程就是孩子生命力在发展和学习的过程。
在幼儿时候,家长要做的是“既温柔又坚定”,让孩子明白什么叫作规则、什么叫作秩序、什么叫作好的习惯。有的时候父母很尽职尽责,但表达偏负面,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去纠正一下,“不要这样放”“放得不平”“这样画得不直”“这个树不是这样的”“衣服穿反了”……不要这样跟小朋友说话!不要总“这个不行”“那个不能动”“做错了”“别砸了”!这一遍遍纠正,让孩子有一个最大的认知:自己不够好。很多孩子长大了不接纳自己、不自信,就是因为父母管得太多。孩子到了幼儿阶段,父母要开始让自己松一松手,锻炼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哪怕他搞得很脏、很乱,可能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收拾,但你也要让他去干、去尝试。
少年阶段。孩子开始入学,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开始进入社会的圈子。对孩子来说,他面对的不再是在原生家庭里纯粹的关系,他会在意同学和老师怎么看待他,孩子会有压力和焦虑。加上身体开始发育渐渐向青春期迈进,身体和心智一起在成熟,所以开始拥有自我意识,希望能够自己做主,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在少年期,父母会觉得孩子跟自己不那么亲了,事实上,孩子并不是刻意疏远父母,而是他更愿意去建造自己的个人世界,他会有心事和秘密,也有自己不愿意告诉父母的疑惑。青春期孩子所有情绪点的爆发,就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这个阶段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而父母还老想去摸摸他的头,整理整理他的衣服,问他吃得怎么样?你会发现孩子会很不耐烦地拒绝这些行为!父母会疑惑我的那个小可爱去哪儿了?为什么现在他表现得对我们不屑一顾,甚至是好像还有一些不够尊重。不要怪孩子,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对我们的需求已经上升了一个等级,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理念认知也要升级了。
青年期,也就是高中到大学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跟成年人一样了,他经历了自己的少年期,度过了自己的迷惑期,到了高中和大学孩子变得更加坚定有方向,这个时候也是展现家庭教育成果的时候。如果教育良好,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表现得懂事明理,成为父母的骄傲和荣耀。如果青年期发现孩子表现出叛逆,父母要向孩子说明缘由,相信、接纳和支持孩子,要当孩子坚强的后盾。即使孩子做了一些错误的决定或犯了什么过错,也不能太过于武断,要把孩子当作朋友看,而不是处处想去替他做主,这反而会成为一种变相的控制。
在这个阶段,当父母能够完全信任孩子,把孩子交还给他自己,这时父母也就成长为合格的父母了。
上一篇:如何协商,让合作更高效
下一篇:如何确立良好的外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