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孩子的梦想和热情
一个有梦想的人,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冲破重重阻力,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化困难为动力,对生活和世界充满热情。比如,莱特兄弟从小梦想着飞上天,最后发明了飞机;J.K.罗琳从小梦想着能写出神话故事,结果《哈利·波特》让她誉满全球;施瓦辛格从小梦想当一名演员,所以苦练身材,最后成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杰出演员,所以,不怕孩子不学习,就怕孩子没有梦想和爱好。只要孩子有梦想,家长要做的就是呵护孩子的梦想,引导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努力。科学家的科研实践证明,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有在为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学习和劳动时,才会以苦为乐,并乐此不疲。
如果回到七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小时候,那时人们温饱都很难解决,生活拮据,那时候的孩子很容易被获得物质激发和带动,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上,可以通过“获得物质奖励”这样的机制来引发他们的积极性,做不到也可以用物质层面的惩罚如扣分、扣钱来让人产生恐惧感,从而提升工作的积极性。随着00后的降生,时代不同了,孩子也不同了。他们面对的不再是生存的问题,如果父母还是以“危机教育”模式,即在孩子还不谙世事的时候,提前将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告诉孩子,企图激发孩子发奋读书已经不太奏效,因为孩子并不会有危机感,他们不缺物质,大部分孩子都生活在家庭已经奔小康或者更富裕的状态里,想让孩子积极进取,唯有点燃起孩子的梦想和激情才是关键。
新生代的孩子感受不到我们小时候那种生活物资匮乏的感觉。你去跟孩子说那时候生活的艰难,他听了就如同天方夜谭,他会很疑惑,所以对00后的孩子用一个小小的物质刺激他,根本没有用。曾经有一个家长就问:“孩子,人生就好比百米赛跑,你要在发令枪一响的时候就让自己跑起来,你为什么不跑呢?”孩子慢悠悠地说:“有什么可跑的?跑到终点奖励的东西,我从小就有,我没有必要为了这个东西拼死拼活地跑啊!”
这个孩子说出了他们这一代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内心认知。孩子内在原始的动能如同一粒种子,种子向上的能力就叫原始的动力,启动了孩子这份原始的动能,就相当于帮孩子这台发动机打着了火,孩子不但用不着父母推动,甚至父母还得撒开腿跟着跑呢。所以,驱动新时代孩子的动能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激发孩子内在激情与动力,让孩子活出自己的梦想。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和孩子探讨人生的意义,让孩子有激情和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如果家长的能量层级很低,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一天到晚想着多挣一点钱,那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就没有了前行的动力,他会疑惑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接受知识和文化的教育,但生命意义的教育是父母去引导的。对于孩子的梦想,很多父母不但不支持甚至还会打击,比如,有个孩子想去组建乐队,父母说玩音乐没有出息,愣是托关系走后门将孩子送进了“正式单位”,但孩子一点也不快乐,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让他感觉自己活得很颓废。有一个恰恰相反的例子,有个小孩喜欢动漫,父母认为天天沉浸在动漫的世界里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不放心找到我们“家庭幸福能量课”来学习,父母上了课后懂得了要点燃孩子的梦想而不是阻止和毁掉孩子的梦想,由原来反对孩子学动漫转变为主动问孩子对于动漫了解多少,帮孩子找各种动漫学习的渠道。当孩子看到父母支持他的梦想,整个人变得神采奕奕,讲起动漫头头是道。父母发现孩子演说的口才那么好。事实上,并不是孩子口才变好了,而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产生的最真实的感情流露。
天下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只有没找到学习动力的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他不但学得好,还会创新。用梦想激发孩子等于让孩子找到了自我内驱力,他自然会坚定前行,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所谓“梦想教育”就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发现孩子的潜能优势,点燃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为自己的“梦想”学习。家长应该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里都有“梦想”的种子,家长的任务是去发现、呵护和培养。发现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和沟通。在现代科技发达的前提下,也可以辅以测评手段予以旁证。
第二,“梦想”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梦想。
第三,当孩子的“梦想”与大人期待的“梦想”大相径庭时,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对“梦想”的选择。当然,前提是孩子的“梦想”不能违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第四,当孩子的“梦想”也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确定后,家长要做孩子梦想的守护者和孩子实现梦想的陪伴者,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第五,帮助孩子实现“梦想”。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实现这个“梦想”的最近期目标,而后根据这个目标找出孩子实际存在的差距,再根据这个差距制定缩小差距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然后再督促孩子把这些措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上一篇:点滴的积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经之路,这就是成功的捷径。
下一篇:烦躁焦虑引发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