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工作要克服“拖拉”的本能
大学毕业后,阿志和阿刚同时被一家公司聘为产品工艺设计员。刚开始时,公司给他们开出的薪水都很低。
面对低薪,阿志愤愤不平。于是,他经常埋怨、找借口、推卸责任,还利用工作时间和同事“侃大山”,把工作丢到一旁毫无顾忌。渐渐地,他做事变得拖拉,效率低下。要他星期一早上交的方案,到了星期二早上依然尚未做完,经理批评他,他就带着情绪工作,把方案做得一塌糊涂。再后来,阿志在接到工作任务时,不是考虑如何把工作做好,而是一开始就在想如何开脱自己。
阿刚则不同。他虽然对低薪也感到不满,但他并未一味地去抱怨、闹情绪。他坚信:机会来自于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今天的努力才能换来明天的收获;机会随时都在身边;主动地工作,实际上就是主动地抓住机会。他下车间,熟悉制作工艺、学习产品生产流程,即使汗流浃背,也一丝不苟。他的敬业、勤奋、好学,引起了厂长的注意。不久,阿刚就被提拔为厂长助理。
阿志因对工作总是一拖再拖,最后被公司解雇了。担任助理一职后,阿刚依然积极主动,认真地处理厂里的每一项事务,分内的、简单的事,他总是第一时间完成;一些重要的、紧急的、需要决策的事,他会及时向厂长汇报,并督促各部门坚持把工作做到位。在阿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下,公司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阿志和阿刚一个拖延,一个高效,两个人的境遇迥然不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当拖延成为你的习惯时,死神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你可以给自己时间,但生命却不会给你时间,正如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所吟诵的:“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
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美国上班族的午餐,都已经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匆忙地解决了,“有空再谈”已经成为了他们在这股横扫全球的高效率风潮中的口头禅。但是,不少在商界做老总的朋友都曾经揭露过这样一个事实——很多本来可以优秀的员工,却在深受拖延的困扰。
工作中为什么会出现拖拉心理呢?拖拉心理很大程度来自于认识到目标的艰巨时所采取的逃避心理:能以后再面对的就以后再面对,只要今天舒服就行。拖延就这样成为“逃避今天的法宝”,而逃避是弱者最明显的特征。
人的本质都是懦弱的,从这一点上说,拖延和犹豫是人类最合乎人情的弱点。但是正因为它合乎人情,没有明显的危害,所以无形中耽误了许多事情,因此而引起的烦恼实在比明显的错误还要厉害。你拖延得了一时,却拖延不过一世。今天你利用拖延这张证件避免了危险和失败,但这样做又能达到怎样的目的呢?在你避免可能遭到失败的同时,你也失去了取得成功的机会。
爱默生曾说:“紧驱他的四轮车到别的星球上去的人,倒比在泥泞的路上追踪蜗牛行迹的人,更容易达到他的目标!”当你准备把今天的事情放到明天去做时,你应该想想到底有多少明天在等着你,到底有多少机会在等着你,今天的太阳明天还会升起吗?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克服工作中的拖拉心理呢?
◆找出让自己养成拖拉习惯的根源,然后去克服它。突破拖拉作风对你生活某一个方面的束缚,一种得到解脱和成功的感觉将会帮助你在其他方面去战胜它。
◆为自己做一个时间限制。不要暗地里规定一个期限,这样很容易被人忽视,要让其他人都知道你的期限,并且期望你能如期完成。
◆不要逃避困难。避重就轻是人的天性,但到头来只会导致问题铢积寸累,难上加难。
◆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以后才去做,因为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要预期到将来一定有困难,一旦发生,就立刻解决。
◆把目标分化,立即行动。对付拖延,最有效的方法是做计划,把一时难以实现的目标分成可实现的几个部分,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把小目标再划分成若干可以实现的段落。而你眼下要做的就是采取实现小目标的第一个步骤。一旦你养成“从现在做”的习惯,就会不断取得进步。这样,曾经一直被你推迟实现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鼓足勇气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一个勇敢的行动可以消除各种恐惧心理。不要再强迫自己“干好”,因为“干”本身才是关键所在。
◆停止自欺欺人。许多拖拉者深信,他们在重压之下会把工作做得更为出色;或者他们认为,把事情往后拖一拖能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其实这是自欺欺人。心理学指出:在压力下,人们的表现只会更差。停止自欺欺人,行动起来,才能尽早地完成任务。
◆摒弃完美主义。生活中完美的事物寥寥无几。比起耗费几个小时而没有进展,不如列出一个粗略的草案然后再修改来得好。不要去担心他人怎么看待你的工作,要知道,如果由于你的拖延而没有完成工作或者把工作做得很糟,那才是让你自己失望的根源。而且,如果在一个大的计划中,拖延带来的后果将更加糟糕。
职场上,每一项任务都有一个最终期限。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会让个人信誉受损,也会让上级、同事怀疑你的能力,影响你的职场前途。因此,从你的个性中根除拖拉的习惯吧,否则,它会吞噬你的意志,使你难以取得任何成就。
过来人的点拨
拖拉,体现了对工作被动的态度。养成拖拉的习惯,工作效率无形中会大受影响,你的进步将会大受限制。
上一篇:工作经常需要停下来想一想
下一篇:工作需要“本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