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家训:技艺不只是物质的传承
马义珍:尊老爱幼共学习,家庭和睦精神爽。
马义珍,1972年至1980年在郝家桥镇读书,1981年开始学习木工,1984年至今一直从事木工职业。1984年开始学习弹奏、制作口弦。其经典曲目主要有《廊檐滴水》《骆驼铃》《欢乐回乡情》等。
马氏口弦是灵武市郝家桥镇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甘肃,由马氏家族的马德海学习而来,传至第二代马金贵老人时,口弦的制作工艺、演奏技巧日臻完善,并逐渐凸显马氏特有的风格。老艺人马金贵去世后,他的儿子马义珍子承父业,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制作口弦的技艺。
马义珍初次与口弦结缘,始于父亲的嘱托,当初的他不太懂得传承口弦的价值,只是为了尊重父亲的嘱托,将这一技艺传承下来。后来在慢慢地实践中,他逐渐理解了父亲让他传承这一技艺的初衷,口弦带给人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它在一个家族的家风养成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马义珍的家庭是一个勤勉、敬业、奉献、进取的回族大家庭,他们一家被人称作口弦家族。自马义珍的父亲将口弦传给他后,他一直在为口弦的传承做着各种努力,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以物质价值来判定口弦的价值,而是真真切切理解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如今,在马义珍的带领下,这个和谐的八口之家已经全部学会了口弦的弹奏。在日常生活中,马义珍按照“口弦家训”严格要求他自己的家庭,这些家庭成员在善于经营家庭的同时也善于传播文化。
从他父亲起,口弦家族平时就热心助人、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同时,也在乡村文化传播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利用闲暇之余带动村民成立了口弦演奏队,多次参加了区、市的文艺活动,展现了回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他们还为学校的学生教起了回族民间绝技口弦弹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经常联合农村文化演艺人员在家中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汇演、农村法治宣传等活动,儿子、儿媳常为活动献歌献舞,每当有人路过他家门口时,经常会听到他家院子里传出的欢声笑语。
通过多年的学习弹奏、制作口弦,马义珍家族口弦制作技艺显著提高,先后为村民及口弦爱好者制作口弦五千余只。为了弘扬这一技艺,马义珍和儿子潜心口弦设计制作,制作工艺日臻完美,制作时更注重口弦的装饰性和灵巧性,先后制作了彩弦、雕弦等式样。他们制作的口弦小巧玲珑、做工精细、音色优美、方便携带,已成为一种品牌。在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马义珍在制作过程中,将平时弹奏的口弦曲目加以整理,现有二十余首。
在口弦传承的道路上,马义珍坦言,家人对精神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才使他的口弦传承之路走得更加稳固更加长久。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他会更加注重第五代传承人及周边村民、学生的培养,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弹奏口弦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人生最惬意的栖息地,是坚持前进的动力,也是勇敢回头的依靠。因为懂得这些,所以在文化传播之余,这个口弦家族十分注重家庭情感建设,家庭中一直是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共同进步。
尊老爱幼共学习,家庭和睦精神爽。家庭的和谐不是一个人造就的,是全家人共同的努力,是一代一代好的教育方式和文化的熏陶,是父辈的慈祥,是妻子的相濡以沫,是儿女的善解人意,是孙子孙女的可爱懂事。口弦,在这个家族不只是物质的传承,更寄托了一个家族向上向善、团结进取的精神品质。
上一篇:《勤俭,持家之本》优秀家风赏析
下一篇:《和谐维家,爱暖人间》优秀家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