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
“格物”是《大学》八条目的根本,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没有做好格物,后面的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也都没有着落了!到目前为止,大家对于格物的认知,总是奉朱熹的注解为标准答案,然而朱熹把格物解为“穷究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这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朱熹却忽略了一件斗大的事实,那就是孔夫子将格物这个步骤放在诚意、正心之前,意即格物之后就可以收到诚意、正心之效。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地说,格物是格正心意内的物,而不是如朱熹所说的,要去穷究与心意无关的身外之物。
因为世上的万事万物,纵使你格得出一条一条的道理来,又要如何返回到身上来诚意、正心呢?了解物理、化学又与扫除一个人的贪嗔痴爱,造就出一个诚意、正心的善人君子有什么关系呢?这两者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因此可以知道,《大学》中所谓的格物指的是心意内的事,而非指世上的万物。朱熹放着这么明显的错误没有发现,虽然后来王阳明发现了他的错误,但又因曲高和寡无力改正,以致格物致知的正解,错失到今日都还无法更正。
那么什么是心意内的物呢?贪嗔痴爱、七情六欲等妄念就是内心的“物”。而仁义礼智、慈悲喜舍等正念也是内心的“物”。说得更明白点,这个物字所指的是以“心物”为主的,就像古人所说“胸中必有一物”的物。心物是指心头一窍内的感受、情绪,或是人们贪嗔好恶的情绪知见。
心物为什么要格呢?什么是“格”呢?“格”者格除、格正之意,就像窗户的格子一样,每一格都是正的,让心内的每个念头都各得其正,就是格的意思。去掉胸中的歹念谓之格除,持好胸中的正念谓之格正。故“格”即正也、明也。明了心物的真相而正了性情,即是“格物”。
什么是心物的真相呢?心物要如何能明呢?不断地返观贪嗔痴爱升起的当下,不断地返观烦恼情绪升起的当下,先看清所有情绪原来都是集结在胸膛正中央,黄庭一窍中的一股能量变化而已;再看出这些能量变化的真相,原来就像水的变化、云的变化一般,可以本无好恶、好坏等意义存在的,可以是那么自由自在地发生着的。当你看清这个心意底层的真相时,七情六欲被你格除了,自在与安宁同时被你格正了。届时胸中只剩下气机的畅然与刚健,无你无我,无高无下,无得无失,丝毫没有一丁点好恶情识的攀附,这便是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体”的功夫,也是《金刚经》所谓“离一切相”的功夫,更是《大学》“格物”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我说格物要格心物而不必格外物呢?因为真正被污渎的不是世界上的万物,而是你的内心!静观万物本不能影响人,万物本来自然无碍,有挂碍的是你那心中的情绪、心中的欲望而已,因此要返回内心的自在清明,要诚你的意、正你的心,所需要格正的只是你内心的知见贪嗔而已。等心中的知见格正了,万物被正人所用,也就更能发挥它的正用了。
《大学》“格物”的功夫,若不是如此的精要,何以置于诚意、正心之前呢?若能明乎心物而不为心物所蔽,能适于心物而不为心物所役,使胸中气血不能惑吾心之正,便叫“格物”了。而此时了知内在情绪的实相,不再被情绪所苦,思虑聪慧,应用通达,知见皆明,是谓“致知”。格物是佛家的“止观”,致知是佛家的“智慧”,“定慧等持”便是格物致知的功夫。
有格物致知的观照功夫为本,才能渐渐走向诚意、正心之路。儒家的“诚意正心”也正是佛家的“明心”。这样的解法才能让格物的功夫与诚意、正心的学问,及各教圣人的教旨相贯通。若将格物只作穷究万物之理解释,是逐于物而将亡吾心之正了!
上一篇:无相
下一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