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张海迪
认识张海迪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他正在大学读书,一个家在山东莘县的女青年身残志坚的故事作为有志青年的典型,正在全国被广泛的宣传。
那时,他就知道,她刚读了小学一年级就下肢瘫痪,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但她却靠坚强的毅力自学成才,不仅没有被厄运吓倒,反而帮助别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到了90年代,在一个她翻译的长篇小说《莫多克》的作品讨论会上,他与她认识了。海迪从出现在大家面前到离开,其间四个多小时,她一直在认真专注地听每一个人的发言,有的还做笔记,最后她的发言长达一个多小时。
这中间他们这些健康人有的几次走出会场,有的站起来或坐着不断变动身体的姿势以减轻疲劳,但海迪一直就以那一个姿势在轮椅上坐着,似乎不知道疲倦。有时他见她稍稍动一下上身,但很快又投入到专注的事情中去了。
会议结束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与海迪告别、握手、寒暄,请她签字。此时,四肢健全的他都已倍感疲惫,而海迪依然充满热情地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她似乎有一种用不完的精力。
也就是从结识她的那一天起,这个有着远大的抱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顽强意志,从来不向命运屈服,时刻都在进取着,几乎每一两年就拿出一部长篇力作的张海迪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激励着他,成为他人生中宝贵的动力之源。
张海迪被人们熟知的时候是26岁。她说:“在被宣传出去以后的前几年,我每一天的生活都无法安宁。每一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无数来访者到我的家里来,有个人身份的,有单位的领导,许许多多的团委、妇联、学校组织,每一天的信件都是用麻袋来装的,每一天都会接到去做报告的邀请。但是我开始想,我有我的追求,我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不能这样一天天消磨在人堆里啊。
“不久,我就搬到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居住,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我没有在学校读过书,要抓紧学习啊。我告诉自己,应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选择的职业是作家,这个职业是不能够成天在前台露面的,更多的应该是寂寞的幕后工作。
“因为我要读书,我要思考,我要写作,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做保证。况且我本来时间就不如别人充裕,我要是再不注意节省时间,我还能做成什么?有很多媒体在前几年有些猜测性的报道,说我怎么怎么样了,其实一切都是按照我自己的安排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我攀登上一个个新的高度。”
90年代初,张海迪又得了重病,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六次手术。她说:“我在想,为什么厄运都摊到了我的头上?为什么痛苦都给了我?让我一生坐在轮椅上还不够吗?但是我忍受着,我想着这些同时又告诫自己,我不能哭,我是坚强的海迪。”
正是在那一年,张海迪开始报考吉林大学的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她强迫自己又开始了挑战自我的艰难历程。她说:“即使翅膀断了,我的心灵也要飞翔。”
两年以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吉林大学的哲学硕士。她说:“我每一天都想过放弃,但是又在每一天把希望重新燃起。我常常对妈妈说,我当时病了,我要是坚持十年,或者二十年,也许很正常,我都可以坚持下来,可我没有想到我已经坚持了四十多年了。想到这些,我就为自己感动,为自己的意志感动,我就想我应该对得起自己的意志啊,我应当对得起难得的生命啊,我要抓紧努力啊。”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最不敢面对的就是死亡,但是海迪对于死亡却表现出了惊人的达观。她说:“以我的疾病,我早就接到了死亡通知书。我已经坚持了四十多年,已经是医学的奇迹了,只要上苍给我一天时间,我都会笑对生活。”
在张海迪所有的荣誉中,她最看重的是全国劳动模范。她说:“我是一个残疾人,本来应该是社会的累赘,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成了全国的劳动模范,我感到无上光荣,因为我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为什么难有成就?因为我们的生命中缺少海迪身上的那种坚强,有了那种坚强,生命才不会软弱无力,残疾和脆弱,都变成了一种来自骨子里的硬度。
上一篇:而今何事最相宜
下一篇:苦难使你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