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育是孩子独立的前提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是前提,技能是关键。孩子的技能学习最初来自于教育,不能说受过教育的人独立能力就绝对好,但从大概率上来说,一个人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范围越广,他走向社会后的独立能力就越强。教育不仅给了孩子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更给了孩子眼界、见识和熏陶。
林徽因比张幼仪和陆小曼更独立,是因为她接受的教育程度要比她们高很多。5岁时,林徽因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启蒙。8岁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后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受到西方建筑学的影响。后接触到新诗,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全英文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1924年9月,林徽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建筑学。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从林徽因的受教经历可以看出,她接受的教育既深又广。启蒙、小学、中学、大学,非常系统,纵深发展;从东方教育到西方教育,从文化、科学到艺术,范围非常广。这样扎实的教育给了林徽因三样东西:谋生的技能,精神上的独立,眼光和见识。除此之外,林徽因的父亲重视女儿,爱护女儿,给她传递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如此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长大的林徽因成年后必定独立。
相对来说,张幼仪和陆小曼接受的教育程度就要逊色很多。
12岁时,张幼仪到“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就读,但三年后,她就被哥哥接回家去嫁人了。虽然只在这里就读了三年,但该校重视女子教育,是一种新式教育,这使她从小接受到的糟糕的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受到了冲击——父亲从小教育她“女人是没有用的”,对她也极为漠视。
而陆小曼曾就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圣心学堂。后父亲为她聘请英国女教师学习英文,后又拜刘海粟学习画画。陆小曼的英文非常好,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她的身份也一度有作家、翻译家、画家。但陆小曼接受的基本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且她的家庭教育也是较为不当的。她的父亲从小溺爱她,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她,使她养成了过度渴望物质、精神上也不独立的性格。
从这两位的受教经历可以看出,她们所受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如林徽因,且她们都有较糟糕的家庭教育。所以,张幼仪成长为一个自卑、依赖男人、被传统思想捆绑、精神上严重不独立的女人。而陆小曼成长为一个虽有才情但甘愿为物质堕落,精神上也不独立的女人。
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导致这三位女子在后来的人生选择、独立能力、独立精神及内心强大上有很大的不同,也导致了她们的人生或顺境或逆境。值得注意的是,张幼仪在她的前半生是不独立的,但在后半生开始走向独立,除了跟人在逆境中的求生意识有关,也跟她小时候接受过三年先进的新式女子教育有关。那三年女子教育在她心中种下了独立的种子,只是没有人为它浇水施肥,而人生的困境激发了这颗种子成长的欲望,使她最终成长为一位独立的女性。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有多大。良好的教育使人走向独立,拥有选择的能力且人生较为顺遂。而受教育较少或糟糕的教育则会让人失去独立的意识和能力,人生也可能较为波折。所以,给孩子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
学校教育当然是教育的主体,但人一生的强大只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丰富一个人的知识和意识结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都必不可少。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父母们最重视的,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校教育。虽然学历教育并不完全决定孩子独立与否,强大与否,一生成功或顺利与否,但是从概率上来讲,这还是一条大部分孩子拓展命运的最为公平的渠道。所以,良好的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父母为孩子提供的学校教育不要过于狭窄,不能仅仅为了考学只限于学习书本知识或文化科技知识,还要学习一些艺术知识和技能,让孩子的知识面宽泛起来。如果可以的话,东西方的教育都接触一下,这样孩子的思想体系不会过于单一,那么成人以后她的人生选择是多样的,不会掉入窠臼困住自己。
2.家庭教育
相比较起来,家庭教育的重视度不如学校教育,有一部分父母还是认为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提供吃穿,然后教育孩子不要学坏就可以了,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家庭教育也很宽泛,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三观。假如林徽因的父亲从小也告诉她“女人是没什么用的”,那么恐怕她也会成长为像张幼仪那样的女子。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对她的女儿说:“你读个本科就行了,研究生、博士就不要读了,否则将来嫁不出去。”这固然符合婚恋市场的一部分现实,但这样的观念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爱情观的雏形都来自父母,如果不能为孩子传递正确、符合时代甚至领先于时代的三观,那么必然对孩子的独立性有所影响。
第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教育出自卑的孩子,溺爱孩子教育出不独立的孩子,父母的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必需的。
第三,家庭氛围。父母是不是还在啃老,是不是还是“妈宝男”或“妈宝女”,是爱学习还是天天玩乐,父母的独立性也会影响孩子。因此,做个独立的父母,让孩子受到良好的独立性熏陶也很重要。
如果父母能在这三方面给孩子正确的教育,那么孩子即使没有受到较好的学校教育,依然可以精神独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学校教育,甚至比学校教育更能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走向。因为学校教育给孩子更多的是知识,而家庭教育给孩子更多的是认知。
3.社会教育
良好的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学校和家庭,还来自社会。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时,她的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因此她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父亲的很多朋友是诗人,因此她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便是社会教育。学校和家庭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社会空间却是无限的,在社会上,孩子能接受到非常多的社会教育。因此,父母要带孩子走出去,可以把孩子带到自己的社交圈,也可以带孩子到自己圈子以外的社会环境中,旅行的途中,运动的场所,看电影的地方等,都可以让孩子接受社会教育。但要注意,社会环境良莠不齐,父母要替孩子做好甄别,要让孩子接受好的社会教育。
4.自我教育
孩子在接受了教育以后,自己要有所思考,要去消化,要把它变成有利于自己生命生长的养分,这就是自我教育。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所有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而独立的能力首先来自于独立的思考能力。人与人的最大区别不在于所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同,而在于自我教育的能力不同,自我教育能力强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了一定的人生节点就停止了,而自我教育却可以延续一辈子。孩子若从小养成好的自我教育习惯,拥有好的领悟能力,那么一生都会处于学习和成长阶段,独立意识和能力自然也会一直增强。
良好的教育是孩子独立的前提,这一点父母都能意识到,但对它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却不够。老师、父母、亲人、朋友,甚至社会上的陌生人都可以为孩子带来良好的教育,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接触这样的环境和人的机会,让孩子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去接受教育,学习独立,从而变得强大。
上一篇:能够掌控内心的孩子才能掌控外部世界
下一篇:要想收获,就要先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