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应对友情危机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做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朋友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再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接受他的情。
张小姐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小晔,是她高中时的同学并且她们又考入同一所大学,毕业后又进入了同一家公司。进入公司后不久,小晔就因为表现出色被晋升为部门主管。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这话在张小姐眼中一点也不假。小晔自从上任后,再见到张小姐,就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有时就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她们就疏远了,但小晔有时也会突然向她寻求帮助。
出于同学一场,张小姐总是尽心尽力、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对方。可事后,总是觉得自己被对方利用了,但又由于自己心肠太软,只能把苦水往自己肚里倒。偶尔,她会把这些事情告诉其他朋友,大家都劝她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张小姐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小晔伤心地流下泪,因为她除了张小姐竟没有一个朋友。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事情!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玩不了“施恩术”的。比如,给人帮助不能过于“挑明”,以免伤人自尊;施恩于人不可一次过多,否则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双方再难维持关系。而这种没有人情味的人只会用“互相利用、互相抛弃、彼此心照不宣”来推挡,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奥秘之处,所以无法达到人情操纵自如的境界。
周恩来在人际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在长征途中,当时任民运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重病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迫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了,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周恩来在峡山遇险,护卫他的十多名警卫战士光荣牺牲。事后,周恩来和另外三个虎口脱险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来在照片背后写上“峡山遇险,仅余四人”。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发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周恩来人格魅力的源泉。难怪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的遗体,被群众团团围住,群众的泪水竟把地毯洒湿了一米多宽的圈。难怪周恩来逝世时,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长夜无言、天地同悲的动人一幕。
生活中,为了避免出现张小姐与其朋友小晔之间的友情危机,一定要学会理智地处理人情关系。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与朋友建立共同的兴趣爱好
有时候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比如,都爱下棋,在路边棋场相识,成了棋友;都爱垂钓,在湖边相遇成了钓友……这样共同的东西把彼此召唤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结下了友情。某军校外面有一条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这里跑步锻炼。一位姓王的教员和一位姓高的教员,每天跑步之后都在这里相遇,然后一起散步,边走边聊天,由一般的寒暄到互相的了解。并且两个人都爱好写作,少不了交流体会和看法,彼此虽没有物质的交往,只是一种信息和思想观点的交流,但依然有很强的吸引力,都觉得受益匪浅。时间长了,共同语言也就越来越多,形成了习惯,不管春夏秋冬,都会不约而同地准时到这里会合。后来,老王调到北京后还经常打电话来问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2.与朋友在一起,多“泡苦水”,少显示优越感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连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的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情谊深厚,可能情谊将终生难忘,交情也就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了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尽管日后分散在天南海北,做着各自的工作,但谁也不会忘记这段交情。
共事时间长固然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但有时相处时间并不长,只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彼此关照,就能引起对方的好感,同样也可以建立难忘的交情。有这样两个军人,一个在司令部当参谋,另一个在政治部当干事,平时并没有什么交往。有一次部队拉练,他们两人作为工作组成员被分到了一个连队。部队每天要走百里路,行军路上,他们互通情况,收集材料,一起帮助连队组织好行军;为解除战士行军的疲劳,他们还轮流做宣传鼓动;脚上打了泡,每到一地,他们就互相帮助为对方挑泡;他们买了吃的,还一起分享。就这样,行程千里,圆满完成了任务,两个人也结下了深深的交情。20年后,当了部长的参谋到外地开会,还专门绕道到某陆军学院去看战友。两人见面,忆起当年一起行军、分吃一只苹果、一起追野兔子的情形,别提多高兴了。你看,十天的交情,记了一辈子。
3.放弃“一次性交际”的心态及行为
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意思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而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有人”的交际行为更能够赢得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但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天下没有一次性的人情,是人就有良心,凭良心远比凭计谋更容易获得人心、积累人情。有时我们说,做人要方圆一点,并不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多耍心眼,多动脑子,整天想着怎样从别人那里捞到好处。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人根本不懂交际,他要么利用别人,要么被别人利用。方圆就是要使自己灵活应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其宗旨是建立、维护一段友情。
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好朋友。有的人与你交朋友看中的是你的钱,有的人看中的是你的权,有的人看中的是你的慷慨。有的人可以做生死之交,有的人可以做事业之交,有的人可以做点头之交,有的人只可以做酒肉朋友……如果不加以区分,分别对待,在许多时候,你将会受到他们的伤害。
A、B两个年轻人在旅行中相遇,他们无话不谈,而且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话题。一路上,他们很开心地谈论着,就像老朋友一样。
A说:“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我们以后应该互相帮助。”
B说:“是的,朋友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
一会儿,他们就到了一片丛林中。正谈笑风生的时候,突然从远处走来了一只大黑熊。A大叫一声“不好”,连忙爬上树去,但B不会爬树,赶紧喊A,让他拉自己一把。但A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一个劲地往树上爬,根本不理会他的喊叫。
黑熊越来越近,B见状,急中生智,只好躺在地上装死。黑熊看见地上躺着一个“死人”,用鼻子在他的身上闻了几下,就晃悠悠地走开了。
看见黑熊走远了,A才从树上下来,很疑惑地问B:“刚才黑熊在你的耳边干什么了?”
B说:“黑熊跟我说,交朋友要分等级,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好朋友的,只有分清楚等级,才可能少受伤害。”
交友不慎的例子太多了。一些职场上的人,在一些人的吹捧下、在一些酒桌上、在一些私下的场合,结交了很多的朋友。但这些朋友中,很少不是冲着你的权力来的。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关系结交你,然后通过不同的手段套牢你,以通过你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利益。很多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落入了朋友的圈套,最终害得自己身败名裂。说到底,这还是没有将朋友分类,区别对待的结果。
要把朋友分类,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人都是有主观好恶的,所以很容易将真正的朋友理解成狼心狗肺,而将那些一肚子坏水的人当做可以推心置腹的好人,甚至将一头狼看做是一只小白兔。但我们还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将朋友分类,我们可以随时调整这个分类,以使它更适合实际情况。
要把朋友分等级,对于感情丰富的人而言比较难。这种人往往在对方还没有将自己当做朋友以前,就先把对方当作了朋友,早就对他们投入了很深的感情。而且,对把朋友分等级的行为,他们觉得会有罪恶感。
但还是得分等级,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自己的成功,为了不至于被朋友所伤害。到了一定的年纪,你自然就会冷静下来,理性地看待朋友关系。那时,就不用克服什么障碍,自会进行分类了。
对朋友的分类,也可以简单化,只分成可深交级和不可深交级。
可以深交的,你可以与他无话不谈;不可深交的就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像是客人来了,你将他们请进客厅;推销员来了,你让他们站在门外一样。
当你失意的时候,你可能不需要将朋友分等级,因为那时你的朋友可能会变得很少,能与你保持关系的朋友,也是很不错的朋友;当你得意的时候,以前门前冷落车马稀,现在是熙来攘往,络绎不绝,这时就是你应该将朋友分分等级的时候了。
不论在什么时候,能将你的朋友很准确地分出等级,是避免因为朋友而造成伤害的最好方法。
上一篇:深浅有度,亲疏有别
下一篇:狡猾做事靠算计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