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向未来
作者简介
冯天祎: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曾担任教育科学学院讲课协会会长一职,曾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曾在校演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现为吉林省桦甸市城西小学在编教师。
人常说“勤快妈妈懒小孩”,如果妈妈把孩子的衣服穿好、喂饭甚至鞋带都系好,把一切都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什么也不会干了!那么,推此及彼,以此类推,我们的教育能不能“笨”一点儿,我们的老师可不可以做个“笨”老师呢?
那,说到了“笨”,究竟什么是“笨”呢?笨,上面是一个竹字头,下面是一个本字。在《说文解字》中:“笨,竹里也。”是指竹子的内壁澄澈干净。在中国古代发明这个字是来形容一个人的心灵单纯善良,就像竹子的内壁一样。而不是像今天用来形容一个人智商不高。如果你在古代说一个女子,她很笨,那是夸她心灵美丽。但是如果在现在,你说一个女孩子,她很笨,那惨烈的后果我简直都不敢想象。所以我常常在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能像竹子内壁一样的澄净,我们的老师是不是也能“笨”一点儿呢?
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
在说怎么样才能做个“笨”老师之前,我想先讲讲我所看到的教育。
在我前不久见习的时候。我发现现在的课堂都是处于一种“老师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老师教生字,学生写生字”的固定模式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从一个固定的模板中复制粘贴过来的,而老师的教案只是根据工具书摘抄过来的,学的只有应试教育中单一的考点。第一眼看起来,貌似老师们都很聪明,班级学生成绩优异,自己省时省力,但是貌似这样的聪明都是我们所谓的“小聪明”。
其实面对这样比比皆是的教育现象我们不难看出,长此以往,中国的教育必将逐步走向死胡同。那么我们的教育可不可以返璞归真,变得通透一些,变得笨一些呢?
教学以“书本”和“大纲”为出发点,这一点没有错,但我们的教师不能单一为了应试教育,填鸭式地把所有的知识喂给孩子。
聪明人有时候真的需要花笨功夫,无论是大学问家钱锺书先生,还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先生,从来不愿意以聪明人自居,喜欢下笨功夫,并不以自己笨为耻辱,反而能够创造出一番新的天地来。正如刘震云先生所说:“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叫聪明。许多人没有在愚蠢的河流中淹死,都是在聪明的河流里淹死。真正的聪明是愚公移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从前啊,有一个小偷到一户人家去偷东西,正巧这户人家的小孩在背《岳阳楼记》。这个小偷啊,就蹭地一下跳上了房顶,他心里想等这个小孩背下来,睡着了,再下来偷东西。于是他等啊等,这个孩子背了十遍,二十遍,三十遍,还是没有背下来。终于,这个小偷忍不住了,他蹭地一下跳下去,指着这个小孩说:你怎么这么笨啊!《岳阳楼记》都背不下来,我给你背一遍!于是这个小偷一字不落地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然后充分地鄙视了这个孩子后,忘了偷东西就走了。而这个孩子呢不予理睬,继续背他的《岳阳楼记》。这个小偷是谁,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个孩子,他叫曾国藩。直到今天,曾老先生的哲学智慧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仍然被无数的中国人所认可。谁都没有想到曾经的这位智者也会有笨的时候,可见聪明人有时候确实需要下笨功夫。我们的教育亦是如此,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凡是从实际出发,以孩子为根本出发点。即使用了笨办法,下了笨功夫,也会有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时候。
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笨”老师,第一点就是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可能会笨到放弃呆板的教材辅助书,给班级的同学们来一个专属的“私人定制”,也就是我们教育学所说的:因材施教。教育大家奥兹波尔曾经说过:“教育心理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我们应在深入的了解学生后,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再进行授课。
小鸡在孵化的最后阶段是破壳,而在破壳的过程中,我们把小鸡自己从蛋内破壳的过程叫作“啐”,而鸡妈妈从外面帮助小鸡破壳的过程叫作“啄”。大家都知道,小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破壳而出,才会成长得更健康。其实这个“啐”和“啄”,在教学过程中是一样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是还未走上岗位的师范人。我们以后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和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还小,没有树立起学习的自觉性,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只有给予学生兴趣,他才会有学习的需求,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
以往很多时候学生一遇到困难,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帮学生“铺路搭桥”,以显教师“知之者”的魅力,学生就会懒得动脑筋,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耐挫力下降,过分依赖教师。如果你敢在你的课堂上,对你的学生说这道题我也不会,要不你来试试,相信就会激发起学生继续研究、战胜挫折的欲望。
以往好多时候,教师都会在没有上课之前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准备好,然后在课堂上全部讲给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过于依赖教师。正是一批笨老师的出现,才使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学者和发明家。其实,只要让学生获得的更多,做一个笨老师又何妨呢?因此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潜能。
做一个笨老师第二点,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甚至会抛弃在应试教育中原有的答题套路和答题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也许会有人问我,你不觉得你这个方法很难而且很慢吗?但是你相信我,只要你坚持下去,获得收获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老师,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教育学所说的教学相长。
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放弃对课堂的霸占,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被动者,被动地接受灌输。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动者,这样学生学习的欲望才会更加强大。
我们常常把教师在学生与新旧知识的关系地位中,形象的比喻为媒人,一方面是要起到新旧知识与学生之间穿针引线;另一方面,即是化解矛盾,即解答学生对新旧的疑惑。也就是韩愈在《师说》中所阐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未走入工作岗位的师范生,我们要意识到,我们要做的,是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非主动地、单方面地把应试教育的知识点全部填鸭式地喂给孩子。
一个好的老师,不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锋芒毕露的“智者”,而是一个懂得适当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笨”老师。一个懂得教育艺术的好老师,必然会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笨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千万不要把自己看成高山,视学生为小草,让学生去仰视我们,惧怕我们,而要让学生去做高山,去做大树,因为只有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勇敢坚强,才能顶天立地,才会聪慧机敏有创造力。
的确,面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想要转变,短时间是困难的。也许有人会问我,你怎么那么傻,别人都嫌麻烦不去做的事,你干嘛要去?是,也许看起来会很笨,很慢,但是你相信我,只要坚持下去,再过二十年,三十年,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变得更好,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比今天更快乐,中国将比今天更加繁荣昌盛。
我们是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师范人,祖国的幼苗将在我们的手中成长,我们身担重任。在新的时期赋予“笨”原本的含义。让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教育都变得笨一点儿,澄净透彻。
我们不仅要告诉我们自己,我们也要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耕作历史的勤勤恳恳的民族,我们是用一砖一瓦堆起万里长城的中国人,我们知道,小聪明帮不了我们,只有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中国的教育亦是如此。
以往的时候,教师的考虑在前,安排得当。同学们因为习惯了老师的帮助,过于依赖老师的引导,懒散的习气逐渐形成,自身能力也没有得到发挥,做事的效率也大大降低。而现在,一个“笨”老师的出现,将学生们的依赖思想彻底地消灭。他们自身的主动性得到了完全的展现。
这正如我们的教学,现在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淡化教师的作用,强化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学们的目标明确了,有了学习的动力了,我们的老师“笨”一点,又何妨?岂不是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
因而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笨点儿,抛弃应试教育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和答题套路的老办法。要根据“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弃自己对课堂的霸占,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其实看起来笨笨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师也会获得成长。
所以,请各位未来的园丁们,就让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笨笨地,奔向未来吧!
☆教师点评:姜淑梅
题为“‘笨’向未来”,不得不说,作者对“笨”字的理解和领会实属新颖。“笨”是“本”,是本源,是人本有智慧的“明德”。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更重要的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让学生把握宇宙人生的规律,授业是知识技能,而解惑则需要智慧。当下教育的弊端,只注重知识技能,而忽略智慧的恢复,忽略传道,忽略人类伦理道德的教育。“笨”向未来,实际是对教育智慧本源的开发,也是因材施教的最佳形式;摒弃应试教育,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明德至善”老师的教育下,真诚地学习,就会“君子务本”,“笨”向更好的未来!
教师简介:姜淑梅,博士,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上一篇:“吉师六律”之不浪费粮食
下一篇:《万历十五年》之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