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求师宁吃千般苦
宋濂是明初大臣,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三学士”。宋濂从小就酷爱学习,但家贫买不起书。为了读书,他常找当地藏书富甲一郡的郑义门借书。书一借来,他就抓紧一切时间抄完送还,从不过期。
由于他爱学习、守信用,才能常借到书,这样使他读了很多书。20岁以后,宋濂的求知欲更强烈了,渴望得到名师的指教,却苦于找不到名师,又没有学识渊博的朋友一道研究学问,为此宋濂常常感到苦恼。
一天,有人告诉宋濂百里以外的地方有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先生,向他求学的人众多,是个难得的良师。听到这个消息,宋濂十分欣喜,立即决定登门拜师。
当时正值数九寒天,穷困的宋濂却穿着草需冬裹着一件破棉袄出门拜师。凛冽的北风刺骨,爬高山,越深谷,几尺深的积雪更使他举步艰难。
脚冻裂了口子,四肢冻得麻木了,宋濂却全然不顾,一心拜师求学,后来严酷的风寒已冻得他无法支撑了。幸好被一位好心的客店主所遇救护。
宋濂求学,更是不易。那位老先生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严厉。每次求教,宋濂都要恭恭敬敬地站在教师的身旁,小心翼翼地提出问题,探问究竟,然后躬腰曲背倾耳等候解答。
就是这样,老先生有时也会不耐烦,宋濂还要常常遭到无端的呵斥,甚至是没有自尊的训责。
宋濂遭到这样的呵斥,心里有时也无法承受,泪水常会不争气地涌出来。但他想:“自己是来求学的,为的是向教师学得知识,不能计较先生的态度。”因而他常以张良进履的故事来激励自己,极力地抑制住要流出的眼泪,掩饰自己为求学而丧失自尊的痛苦,对老师的态度反而更恭谦了,礼节更周到了,耐心地等到先生高兴时,再提出问题请教。
当时与宋濂同学的人,大都是些纨绔子弟,衣食住行非常奢侈。宋濂却从不羡慕他们,更不觉得自己寒酸,他常想:“虽口体之奉人也,以心中有常乐者也。”因而,求师更加虔诚,修学更加刻苦。
后来,宋濂又先后拜过元末著名的古文家吴莱、黄溍、柳贯等人为师。求师时总是不顾酷暑严寒,顶风冒雨,长途跋涉。又常常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即便在条件好的时候,他一天也只能吃两顿饭。但他从不把这些难耐的苦痛放在心上,却把求得高师,得到真知看作是最大的快乐。
宋濂不辞劳苦虔诚求师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仰,历来被传为佳话。宋濂更无负于求师的艰难而潜心修学,使他的史学知识博大精深。文采出众,散文名噪于世。
上一篇:宋太祖尚学尊师
下一篇:宽宏大度的孛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