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著名天文学家石申
石申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占星家。他著有《天文》8卷,与甘德所著的《天文星占》合称《甘石星经》,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中的数据,因此,《甘石星经》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石申对天文学研究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月面地名命名委员会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石申山”。
石申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他与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相传,石申所测定的恒星,有138座,共880颗。从唐代《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
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4世纪,即石申的时代相合。
同时,石申与甘德在战国秦汉时影响很大,形成并列的两大学派。汉、魏以后,石氏学派续有著述,这些书都冠有“石氏”字样,如《石氏星经簿赞》等。
三国时代,吴太史令陈卓总合石氏、甘氏,以及殷商时代的天文学家巫咸为三家星官,构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体系。从此以后,出现了综合三家星宫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种称为《星经》,又称为《通占大象历星经》,曾收入《道藏》。
该书在宋代称《甘石星经》,托名为“汉甘公、石申著”,始见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著录,流传至今。书中包括巫咸这一家的星官,还杂有唐代的地名,因此,后来的《甘石星经》并不能看做是石申与甘德的原著。
上一篇:我国现代天文事业鼻祖
下一篇:战士张川的尊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