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川中寻找大爱与大美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之永恒,水之流逝,山环水绕间,自有一处宁静,有一处自然,有一处博大的胸怀,有一处通透的智慧,有一处悠然的情思,有一处闲适的灵感。古往今来,那些真正看透了人生与世界的智者,那些追求仁义的志士,莫不钟情于山水,最后“托体同山阿”,化为尘土,与山水相融与共。
人们想象中,那神仙居住的仙府洞天,可不就是这最自然的山与最自然的水的组合吗?
俗人却抛弃了天地间最佳的住所,迁徙到远离山水的地方,居住在用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里。人们常常埋怨生活的枯燥乏味,埋怨生活无聊透顶。其实,生活完全可以是另一个样子。只是人们长期把自己封闭在四四方方的空间里,上不接天露,下不接地气,人的精神才变得日渐干枯、沉闷。
走出去,向着那有山有水的地方,向着生命最初诞生的地方,向着人类最初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从山林里刚走出来时,他们中最聪明的人就想起了要回归。
相传,五千多年前,黄帝轩辕氏就曾携容成子、浮丘公二人走出琼楼瑶宫,去天地之间寻找最自然的所在。他们行走了很远很远的路途,在一处停下来歇脚。这个地方云蒸霞蔚、山奇石怪、天地灵秀、温泉处处,仿若仙境。黄帝见了大喜,立即与二位大臣在山洞里住了下来。黄帝和大臣们驻足的地方,便是如今的黄山。黄帝和两位臣子在山中采药炼丹,日久天长,仙丹终于炼成,三人吞下仙丹,最后得道成仙,化身成了两座山峰,得以与天地共存。
遥远的传说,对今人来说恰是一则寓言。所谓的炼丹求仙,是人们看透平常生活后,对生命更高境界的追求。人终有一死,而且比起大山大水来,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想要长生不老,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归山林,淡然世外,让生命与山水融为一体。
几千年过去了,人们早已难觅黄帝的踪迹,然而,他却与黄山之山水融为一体,因而也有了永恒的生命。
懂得淡然世外,将生命融于山水者,可以长存;在生活中,懂得山言水语,能从天地山水中悟出道来的,是智者。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篇《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囊括了说不尽的人生哲理与智慧。《道德经》开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玄妙之句,其后便很快引出天地、万物,继而是草木、山水。譬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所以能长生。”天地因为不变、无求而得以永恒,人生如能像天地一般,不强求非其不可之物,就能得以永恒。
又譬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水因为有不争的品性,所以能流畅地行走,无人阻碍它;江河的位置越低,流水纷纷归于它的怀抱,它拥有的反而越多。人的行为如能像流水,甘愿居于别人不愿意居的低处,就不会与人相争,自己反而能抵达至高的境界。
又譬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水因为柔和坚韧,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它无所畏惧,能战胜一切看似刚强的东西。人如果能像水,又有什么不能战胜呢?
不禁让人感慨,人太过骄傲自满,常称自己为天地万物的主宰,殊不知,人的智慧与那草木、山水相比,相差甚远。难怪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老子,年老时仍骑着一头牛,回归山水中,于那天地间逍遥去了。因为,那里才是最自由的所在,是无穷智慧的源泉。
不同处的山水有着完全不同的姿态。如山,有雄壮的山,让人想到奋发向上;有秀气的山,让人心境清幽,乐于平静的生活;有灵气的山,让人忍不住追思生命与宇宙天地的奥义。那水,也有不同的姿态,如有宁静深深的湖泊,让人想起安静含蓄的爱情;有淙淙溪流,让人向往明快、简约的生活;有奔腾咆哮最终入海的河流,让人悟到人生辛苦奔波最终要走向的尽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山与水,就像一面镜子,怀着不同的心情去看,它会给你不同的启示,给你不同的智慧。
山水有灵气,暗藏着无穷智慧;山水也有情有义,你去寻它,它就陪你。与山水为友,另有一种生活的情调。
唐代诗人王维被后人称为“诗佛”,他的诗中极富禅意,而他的禅意来自哪里?正来自他钟爱的田园生活,来自他钟情的山水之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淡然世外,独与明月为友,互相陪伴;淡泊名利,心如竹林微风,无妨无碍,无比轻松自由。这样的惬意,不懂得欣赏山水之幽,不懂得与山水、天地为友的人,是无福消受的。
山水可以寄情思,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道出了友人间的浓浓情意。
山水可以抒情怀,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道出心中无边的落寞与寂寥。
山水可以明志。三国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只身独居于竹林之中,平素打铁度日,累了跳入自己筑起的小池中,与柳荫一起浸泡山泉;闲了弹奏一曲古琴,《广陵散》响起,竹枝摇晃,这是怎样的一种超脱与飘逸。过这样遗世独立的生活,正是嵇康对世俗的藐视,表达了他“远迈不群”的志向。
山水有时也是人们远离喧嚣与纷争的避难所,是精神流亡者最后的家园。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第三个儿子。孤竹国国君去世后,伯夷和叔齐为了互相推让王位,纷纷出逃。他们听说周文王是一个有德的人,就一起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他们没想到,那个时候周文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继承了王位,而且刚一继位就向暴纣发起了战争。
伯夷和叔齐对周武王十分失望,他们认为,文王尸骨未寒,武王不先好好埋葬父亲,却要发动战争,是为不孝;作为商朝的臣子,武王要挥戈弑君,是为不仁。他们百般阻挠武王伐纣,当然没有用。后来,伯夷和叔齐认为自己归于西周是耻辱的,他们发誓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首阳山,整天采薇而食。历史告诉我们武王伐纣非常明智,但对伯夷和叔齐来说,只有无人的山水,才是一片净土,不会玷污他们心中的仁义道德。
心灵感悟
有人远离山水,去追求灯红酒绿中的繁华与热闹;那些陷在浮华和喧闹中的人,又急于摆脱俗世的喧嚣,重回山水中,以寻求一份内心的平静。这好比围城内外,没有好坏,进进出出,只是生命中必然经历的一场折腾。
只是奉劝诸君,当你感到心中空虚,感情无所寄托,或看不到人生希望,感觉生命即将枯竭时,不妨走出那片狭小的空间,去山水中找一找智慧与灵感,找一找温暖与希望。
上一篇: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
下一篇:吃亏是福